当潮玩行业从爆发期进入竞争加剧的阶段,头部玩家泡泡玛特的增长焦虑愈发明显。
为了突破瓶颈,它尝试向 “高端化” 寻找答案,从盲盒定价到销售规则,从IP联名到海外布局,都透露出提升品牌溢价的渴望。
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策略在部分环节偏离行业本质,陷入“重营销、轻价值”的潜在困境。
增长焦虑下的营销变形
泡泡玛特应对增长压力的第一步,是将“消费心理”运用到极致,催生出两种典型的营销模式,但都暗藏隐患。
一种是 “积木式”的低单价累积消费,不同于奢侈品的高单价直接筛选客群,泡泡玛特用“几十元单盒”的低价降低消费门槛,却利用用户的“收藏癖”和“求全心态”制造持续消费。
单个盲盒不贵,但为了收集整套或抽中隐藏款,有消费者在单一系列上投入便可高达数千甚至上万元,累计支出轻松超过许多轻奢品。
这种“看似便宜、实则累积高价”的逻辑,短期能刺激销量,长期却可能让用户产生“被套路”的消费倦怠。
另一种则是模仿奢侈品的 “配货式”捆绑,一个典型案例是“SkullPanda圣诞甜心”系列,消费者需要购买数十个盲盒才能获得热门款的购买资格。
这套逻辑看似复制了爱马仕“用爆款带动滞销品”的经验,但两者存在本质差异:爱马仕的“配货”本身承载着公认的品牌价值和工艺。
而泡泡玛特的非热门款在消费者眼中常被视为“凑数品”,购买后容易闲置,长期会消耗对IP的信任,潮玩的核心是“情感联结”,而非“被迫捆绑消费”。
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放大这两种模式的效果,泡泡玛特将“联名”当作流量加速器。
若频繁推出缺乏深度的跨界款,容易让自有IP沦为“联名工具人”,导致消费者只记住合作方,忽略IP本身的人设与故事线。
海外扩张的迷思
国内市场竞争加剧后,泡泡玛特将海外视为第二增长曲线,虽初步见效,却因部分策略惯性面临挑战。
最直观的争议是 “定价策略” ,以LABUBU为例,其正品在海外市场的零售价范围在14.99美元至99.99美元之间,相较国内同类产品存在明显溢价。
这种定价策略,本质是想延续国内“靠稀缺性抬价”的思路,却忽略了欧美消费者对“设计价值”和“品质匹配度”的更高敏感度,他们对“黄牛炒价”接受度低,对单纯依靠营销炒作的高价更为审慎。
更关键的是其构建 “全球品牌” 的野心,若想向“全球高端潮流玩具品牌”靠拢,仍需理解如乐高这类成功品牌的核心:乐高的“高价”并非依靠营销炒作,而是源于拼接玩法带来的创造性乐趣,以及长期IP运营构建的“高品质认知”。
反观泡泡玛特,其海外增长虽快,但“体验式价值”仍有不足,除了IP形象,缺乏更强的互动玩法或内容支撑,差异化优势待加强。
海外市场的反馈已显露出两面性:国内验证过的营销套路部分奏效,但“产品力短板”也随之暴露,若仅靠“稀缺性”而非“综合体验价值”,长期难与拥有深厚内容底蕴的全球巨头竞争。
潮玩的本质回归
无论是国内的营销争议,还是海外的扩张挑战,本质上都源于对“潮玩行业本质”的认知平衡,潮玩不是“奢侈品”,也不是“营销道具”,而是“情感消费产品”。
用户购买的不是塑料玩偶,而是IP带来的陪伴感、认同感,是“喜欢这个角色”的情感投射。
爱马仕的配货能成立,是因为百年品牌沉淀让用户认可其“全品类价值”,乐高的全球影响力,是因为“玩法+IP内容”构建了多维度情感联结。
而泡泡玛特当前的策略,需在“短期销量”与“长期情感价值”间找到平衡,既要避免靠捆绑消耗信任、靠短期联名透支IP,也要用“产品力”与“内容力”支撑定价,而非单纯依赖营销。
真正能让潮玩品牌长久立足的,从来不是单一技巧,泡泡玛特若想突破增长困局,不应执着于“奢侈品化”的表象,而是需要回归本质,深耕IP内容与体验价值。
结语
让用户因为“真心喜欢这个角色”“享受收藏过程”而购买,而非“为了凑套被迫消费”。
当潮玩行业褪去浮躁,最终比拼的还是“IP能否走进用户心里”,在“营销创新”与“价值沉淀”间找到平衡,或许才是泡泡玛特突破困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