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关于“鞭打快牛”的评论刷屏网络,“职场牛马”又一次被精准“扎心”。这其中折射出的,恐怕不是某个人的困境,更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职场生态困境。
“快牛”的困局,大概是职场中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悖论。
越是高效可靠,越是任务缠身;越是不懂拒绝,越是负重前行。更令人沮丧的是,埋头苦干者往往不如善于汇报者受赏识。最终,“能者多劳”沦为“能者过劳”,而上级领导一句“最近在忙什么?”的不知情询问,足以让所有付出显得沉默而隐形。
“快是效率高,牛是性格闷。又能干又老实,简直是‘天选牛马’。”网友这句自嘲,藏着不少职场人的辛酸与无奈。
而“鞭打快牛”现象,在机关单位则更为常见,这难怪中国组织人事报要为此发声:“快牛”勿用鞭打。
为何机关单位“快牛”更容易被反复鞭打?
表面看,是因为机关单位工作较为繁忙,特别是突发任务多,而考核机制相对显得粗放。机关单位中的“快牛”,往往是一些责任心强,业务能力扎实的部门骨干,他们往往不怕苦、能扛事,管理者在压力下自然选择依赖已验证的可靠骨干。而考核方式的相对粗放,则代表着难以精确衡量每个人的真实付出,久而久之,就会形成诸如“能干的人一直干,聪明的人边上站”等现象。
但深层次看,这确实是管理文化的短视和激励机制的不完善。不断给“快牛”加码,看似高效省心,实则是追求短期任务完成优于长期团队健康,依赖个人能力优于建设系统能力。当一个单位离不开少数“快牛”,恰恰说明人才梯队已出现断档,这是一种管理的“舒适区”,却是发展的“危险区”。
事实上,“鞭打快牛”并非管理智慧,而是一种惰性思维。这种方式,往往会耗尽骨干热情,埋没潜在人才,最终削弱整体战斗力。
那么,如何才能不再“鞭打快牛”呢?关键还在于管理思维的改变和职场生态的优化。
首先要建立科学、公允的绩效评价体系,让考核机制能真正看见“沉默的付出”。譬如,不妨推行项目制、积分制考核等方式手段,将临时性、挑战性工作的贡献进行科学量化,让“快牛”付出的汗水被看见,更要可衡量、能奖励。
其次,管理者应真正把“团队建设”纳入自己的核心职责,不能只在乎“事成不成”,也要问“人行不行”。作为上级部门,也应考核下属部门的员工成长度、任务均衡度,倒逼管理者主动给能力不够出众的员工压担子、铺路子,让“牛犊”或者“慢牛”也加快成长。
最重要的是,还是要告别“能者就该多劳”的奇怪观念,建立“滋养能干者”的积极生态,在晋升、评优中坚决向一直忙个不歇的“老黄牛”“小黄牛”们倾斜。同时,也要从领导层面帮助“快牛”提升任务分解的能力,让他们从“被动负重”转向“主动引领”。
说到底,健康的职场生态,不应是几头牛累到喘不过气来,而应是万牛奋蹄、各展所长。当我们从机制到文化都真正尊重能力、崇尚公平,“快牛”就会不再是被鞭打的对象,而是成为引领团队共同奔跑的领头力量。
“鞭打快牛”或许已经成为一种痼疾。改变,虽道阻且长,却值得我们共同努力。
撰稿 | 瞭望评论员 冯晓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