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第18号台风“桦加沙”来势汹汹。珠海、香港、澳门等地发生海水倒灌现象,有地区水浸高度一度超过1.5米,有地区海水灌入地下车库,甚至还有鱼群被冲上岸……
海水倒灌是指海水通过地表或地下进入陆地,一般发生于沿海地区或河流入海口。海水倒灌由多种因素引起,如地质结构、潮汐、台风等。
“桦加沙”为何会导致海水倒灌?这种灾害都有哪些后果?我们应该如何防治?记者采访了有关专家。
自然资源部南海预报减灾中心高级工程师张敏介绍,了解此次海水倒灌现象,要搞清楚两种“潮”。
——在没有天气系统影响时,海洋受月球和太阳引潮力作用会产生周期性涨落现象,即天文潮。
——当海面上有台风生成并靠近岸边时,强风会把海水往岸边堆积,同时气压骤降也会让海面升高,这些因素叠加就会导致沿海水位异常上涨,形成风暴潮。
“风暴潮叠加在正常天文潮位之上,引起的沿岸海水暴涨,潮位就可能超警戒。如果遇到天文大潮,出现的潮位会更高。”张敏表示,超警戒潮位可能漫过堤防,导致沿海低洼地区出现海水淹没,也有可能通过地下管网倒灌海水。
珠海唐家半岛前环片区附近,海水倒灌导致车辆被淹。新华社发(林子靖 摄)
值得注意的是,台风“桦加沙”影响期间,广东沿海恰好处于天文大潮期。24日天文高高潮距离蓝色警戒潮位在50至90厘米之间,同时“桦加沙”以台风级别登陆阳江,带来了强风暴潮过程。广东省沿岸出现了278厘米的过程最大风暴增水,珠江口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区域。深圳、东莞、广州、中山、珠海等多个沿海地市出现超红色警戒的高潮位,惠州市出现超橙色警戒的高潮位。
数据显示,位于珠海香洲岸段的珠海海洋站测得208厘米的风暴增水,且最大增水叠加在天文高潮上,最高潮位达328厘米(按1985国家高程基准),超过红色警戒潮位43厘米。
“这次过程中近岸海域的浪也比较大,珠海近岸浮标观测到6.5米的有效波高,导致部分岸段出现越浪现象,有些海堤被巨浪损毁,加剧了海水倒灌的影响。”
记者24日中午时分在广东省应急指挥部看到,珠海等地海浪汹涌,岸边海水像爆炸一般掀起巨浪,甚至可达两层楼的高度,随即重重拍到岸上,留下白色泡沫。而岸上已是一片汪洋,海面和路面基本齐平。
张敏介绍,此次珠海市情侣路、深圳市盐田渔港码头、澳门半岛沙梨头一带沿海以及香港海洋公园等地均发生了海水漫堤和路面淹水,惠州市惠东铁涌、港口、黄埠等沿海镇发生了海水从管道倒灌导致淹没的现象。
去年11月,广东很多地市也发生了海水倒灌,同样是台风“万宜”引发的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实台风“万宜”并不强,距离沿岸比较远,风暴潮过程较弱,但由于叠加了天文大潮,导致多个地市潮位超警戒,发生了海水倒灌现象。
可以说,台风引发的风暴潮并非唯一的“始作俑者”,大台风不一定会导致海水倒灌现象,天文大潮也是背后推波助澜的“幕后黑手”。
海水倒灌作用时间长,波及范围广,不仅导致房屋、农田、工厂等被淹,还影响后续重建工作,使沿海基础设施受损,扰乱居民生活秩序,生态环境亦遭受破坏,比如导致土壤盐渍化、湿地退化等问题。
面对海水倒灌,我们能提前做些什么?
防范海水倒灌,风暴潮预警很关键。风暴潮预警是海洋预报部门研判和预测风暴潮的发生时间、强度及影响范围,向公众和政府职能部门发布的警示信息,可为沿海地区争取防御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另外需要政府相关部门统筹决策部署防灾减灾措施,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做好应急准备工作。”张敏表示,台风来临前,应在可能受影响的低洼岸段提前设置防潮板或防潮沙袋,入海的地下管网及时封闭,腾空和关闭水闸,预留排涝空间,做好堤防隐患点的加固除险工作,对堤防人行出入口进行封堵等。在预判险情岸段后方可能发生海水倒灌时,做好财产防护、应急物资储备和人员疏散撤离等处置工作。
对已经出现海水倒灌险情的区域,应迅速引导人员沿预设安全路径疏散,或者在原地向高层安全区避难,做好排水工作,以降低海水倒灌造成的损失。
(新华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