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增速放缓,消费与供给错位,中国文旅业正面临结构性转折。
9月26日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的六场平行对话,试图回答一个核心问题:当“增量时代”过去,旅游目的地的价值应如何重塑?
2025年9月26日,张家界碧桂园凤凰酒店A厅。窗外是三千奇峰林立的武陵源,厅内则是一场关于“设计赋能文旅新美学”的思想激荡。
自然奇观早已无需证明,当“仙境张家界”成为全球游客的共识,人们开始追问:在视觉震撼之外,这片土地还能提供什么?
如何让旅行不止于“到此一游”,而成为可延续、可共鸣、可转化的文化体验?
这场对话,正是对这一问题的系统回应。它不满足于展示美景,而是试图解构“美”的本质,追问“设计”在文旅中的深层角色——它不仅是视觉的修饰,更是叙事的编织者、体验的导演、价值的共创者。
对话伊始,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推介官龚辉杰的讲述,为在场所有人铺开了一幅壮丽画卷:三千石柱拔地而起,八百秀水蜿蜒其间,这里是《阿凡达》中“哈利路亚山”的原型,是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口中“地上最高绝景”。
然而,当自然奇观被反复消费,如何避免其沦为一张“明信片”式的符号?
嘉宾:刘建斌
加拿大Forrec公司驻中国代表王翔的案例给出了答案。
他分享的“飞跃尼亚加拉大瀑布”项目,并非简单地复制自然景观,而是通过一条精心设计的动线,将地质变迁、原住民历史、工业文明的印记层层嵌入游客的排队体验中。
从零售区的悬崖墙面、天花板的云彩丝带,到原住民长屋的多媒体叙事,再到电梯下降时岩层颜色的变幻,每一步都在讲述一个“在地”的故事。
游客尚未进入主项目,已被深深卷入一场关于土地、时间与人类关系的沉浸式叙事。
这揭示了一个关键转变:设计的重心,正从“展示风景”转向“转译地方性知识”。
张家界的“石英砂岩地貌”、“贺龙公园”的红色记忆、“杨家界”的年轻岩层,这些不仅是地理标签,更是可被挖掘、重构并赋予情感共鸣的文化叙事。
设计的任务,是将这些“地方性知识”转化为全球游客可感知、可理解、可共情的体验语言。
如果说王翔的案例展示了如何用设计“向外”讲述故事,那么青山自然学校联合创始人金星星的分享,则揭示了设计如何“向内”激活一个社区的生命力。
嘉宾:王翔
杭州余杭区的青山村,十年前只是一个因水源污染而凋敝的普通乡村。金星星团队从“一滴水”出发,发起水源保护项目。
他们没有停留在环保行动本身,而是通过“山水基金信托”、“自然好邻居计划”等创新机制,构建了一个“生态保护—社区参与—经济反哺”的闭环。
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慕名而来,将废弃小学改造为“青山自然学校”,将竹编工艺带入米兰设计周,将乡村徒步道变成一场与风声、虫鸣对话的感官实验
嘉宾:王翔
在这里,设计不再是外来者的“改造”,而是内生力量的“催化”。
它通过“因水而聚,因人而兴,众创共治”的模式,让生态保护、社区发展与文化创新形成共生关系。
村民从被动的“被保护者”转变为积极的“共建者”,游客从单纯的“消费者”转变为“体验共创者”。
这为张家界乃至所有依赖自然资源的景区提供了一个深刻启示:真正的“可持续”,不仅在于保护山川,更在于激活人与土地之间的情感联结。
广州美术学院丁熊教授的分享,则将视角拉回“人”的体验本身。
他提出,文旅新美学的“新”,不在于更炫的灯光或更大的建筑,而在于能否创造“情绪价值”和“意义感”。
以广东河源一个非遗小镇的改造为例,丁熊团队没有简单复制“木偶”符号,而是将其抽象化、家族化,策划“山野木偶艺术节”,设计“甩娃式研学”课程,甚至开发“偶动动”装置艺术馆和“偶遇我”实景剧本杀。
这些设计触点,共同编织了一条“服务旅程”,旨在在游客心中制造“峰终定律”中的“高峰”时刻——那些让人忍不住拍照、分享、回味的瞬间。
嘉宾:丁熊
这背后是服务设计的底层逻辑:设计必须关注“多角色利益相关者”。
游客需要惊喜与情感共鸣,村民需要参与感与收益,政府需要可持续的运营模式,设计师则需要在“前瞻性”与“落地性”之间找到平衡。
丁熊坦言,他们的策划案虽获行业认可,但“有情怀的运营团队”仍是落地的关键。
这揭示了设计赋能文旅的现实困境:再完美的蓝图,也需在真实的社会肌理中生长。
Archiee建筑事务所合伙人缪辰的分享,则打破了人们对“建筑设计”的固有认知。
在他看来,建筑是“各学科的支点”,是“重组内容”的手段。
无论是为服装品牌打造“多米诺骨牌”秀场,还是为北京U2美术馆策划“好奇女孩艾丽斯”展览,抑或是为泰晤度假小镇梳理“狗屁膏药”般的遗留空间,他的团队始终在扮演“导演”角色——策划叙事、调动感官、引导行为。
嘉宾:缪辰
当被问及如何平衡在地性与国际化时,缪辰的回答直击本质:“在地性做好了,就是国际化。”
他反对为迎合国际审美而“削足适履”,认为真正的自信,是完整地呈现本地文化的独特性。
这种“导演式”思维,为张家界提供了另一种可能:不必刻意“国际化”,而应深挖自身文化基因,通过建筑、空间、事件的叙事,让世界主动来“解读”这片土地。
天津美术学院王成福的案例,将设计的维度推向了商业运营的层面。
他以成都为例,展示了如何将“熊猫”、“太阳神鸟”等文化符号,通过与瑞幸咖啡、优酷等品牌的联名,转化为可授权、可变现的“城市IP矩阵”。
这场“流量狂欢”背后,是“讲故事—传播—变现”的完整闭环。
嘉宾:王成福
他透露,团队正在为张家界构建类似的IP体系:从奇峰展厅的数字化,到动物的“人格化”打造,再到“仙境建筑体系”的开发。
这预示着,未来的文旅竞争,不仅是景观的竞争,更是IP运营能力的竞争。设计,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城市品牌价值创造的核心引擎。
嘉宾:王成福
最后,时装品牌Deficeler创始人徐星媛的分享,为传统手工艺的现代转化提供了极具启发性的路径。
她不将苗绣、布依族织布视为“文化标本”,而是提取其“装饰性”这一核心价值,通过“解绑”式的叙事重构,让传统纹样以“前卫复古”的姿态融入现代都市生活。
嘉宾:徐星媛
她指出,消费者购买的不是“民族风”,而是一种“差异性”——在极简主义同质化的今天,对视觉复杂性的渴望。
这揭示了非遗活化的关键:不是让传统“迎合”现代,而是让传统成为现代的“解药”。
当一件融合了苗族纹样与苏联海报的吊带裙被巴黎的中国留学生穿上,传统便完成了从“地方性”到“全球性”的跨越。
对话结束时,嘉宾们用“同频共振”、“文化自信”、“本土即国际”等词汇作结。这些词,不仅是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期许。
张家界,这片被自然厚待的土地,早已拥有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先天禀赋。
而这场对话的意义,在于提醒我们:真正的“世界级”,不在于有多少游客,而在于能提供多深的体验、创造多大的价值、留下多长的记忆。
设计,正是那根让“仙境”落地的缆绳。
它连接自然与人文,连接本地与全球,连接过去与未来。它不创造风景,但它让风景开口说话;它不定义美,但它让美在每一次相遇中被重新感知。
当设计从“赋能”走向“共生”,当文旅从“消费”走向“共创”,张家界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咨询详情
2025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
主办单位
张家界传媒集团
SMART度假产业智慧平台
协办单位
张家界旅游集团
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景区
张家界百龙天梯景区
张家界大峡谷景区
张家界天门山景区
张家界七星山旅游度假区
博鳌文创院
执行单位
张家界全球旅游业创新周执委会
张家界青少传媒有限公司
战略合作机构
AIM competition
支持机构
儿童友好战略合作机构
艺术研学联盟俱乐部、研学头条
广义设计与品牌创新 首席顾问
未来在场服务设计中心 PFDC
首席新媒体营销战略合作伙伴
孤独旅图
NL荷兰生命公寓
宿集营造社
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
杭州立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北京星寰万象互娱科技有限公司
破力文旅
CAT Gallery 科艺融合
时尚集团
班夫中国
猎户座
媒体支持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青年报、北京日报、财经网、凤凰网、湖南卫视、环球时报、界、经济观察报、品橙旅游、人民网、人民网、时尚集团、时尚旅游、搜狐文旅、网易旅游、闻旅、文旅中国、香港经济导报、潇湘晨报、新华社、新华社、新京报、新京报、央视网、中国城市报、中国旅游报、中国青年报、中国日报、中国网、中国文化报、中国新闻周刊、中新网、字节跳动南区政务、36Kr、张家界市融媒体中心、掌上张家界、张家界日报、张家界广播电视台、张家界新闻网、红网张家界站、掌上武陵源、微永定、智慧慈利、桑植网
SMART出品团队
出品人
王旭
总统筹
史丹
总策划
小林智美
执行统筹
王宁
商务统筹
高莹
媒体统筹
韩滨
秘书处
王慧
媒体推广
王睿曦、戴安、赵文慧
视觉设计
杨超搏、赵辰飞
项目团队
范伟亮、宋云飞、于佳誉
张梁毅、索雅琪、赵金雨
张誉瀛、涂若楠、荆少凡
沈雨萱、陈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