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3年,司马昭派兵伐蜀,邓艾偷渡阴平,灭亡了蜀汉,立下盖世奇功。
魏国皇帝下诏,封邓艾为太尉,封主帅钟会为司徒,皆为三公之列。按理说,邓艾可以功成身退的,但是,没想到,很快就被杀了,几乎是快如闪电,令人意想不到。
邓艾被杀的原因,是因为司马昭得到消息,邓艾有反心,且居功自傲,我行我素,拒不改正,甚至僭越,狂妄自大,把司马昭也不放在眼里了。
当然,除了邓艾自己在成都所做的一系列出格之事外,还有钟会、胡烈和师纂等人的煽风点火,他们向司马昭进谗言,诬告邓艾造反。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钟会、胡烈、师纂等皆白艾所作悖逆,变衅以结。诏书槛车徵艾。
当时,蜀汉后主刘禅投降后,邓艾为了稳定成都的局势,擅自以天子的名义,封刘禅为骠骑将军,还依次任命了蜀汉旧臣。并且,邓艾还任命师纂为益州刺史。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辄依邓禹故事,承制拜禅行骠骑将军,太子奉车、诸王驸马都尉。蜀群司各随高下拜为王官,或领艾官属。以师纂领益州刺史,陇西太守牵弘等领蜀中诸郡。
邓艾做的这些事,本来是魏国皇帝才能做的,就是司马昭想这样做,也得打着皇帝的名义,而不能自己私自任命。但是,邓艾自己就这样做了。
不过,从当时的情况来看,邓艾这么做,是对的,先安抚人心,以免生乱,但是,邓艾错就错在,他没有先向司马昭打报告,而是自作主张。
这就是越权了,无视上司,自己说了算,这是犯了职场大忌的。
司马昭得到钟会等人的报告后,下令让监军卫瓘去警告邓艾,让他凡事要先汇报,不能擅自做主。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文王使监军卫瓘喻艾:“事当须报,不宜辄行。”
司马昭想着,敲打敲打邓艾,也许就可以了,他就改了。
如果邓艾面对司马昭的敲打,此时改了,也许什么事就没了。
但是,邓艾偏不,他牛脾气犯了,很犟,邓艾直接顶撞司马昭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只要对国家有利,我就是要自专。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春秋之义,大夫出疆,有可以安社稷,利国家,专之可也。
邓艾甚至还向司马昭建议,把刘禅留在成都,不要送往洛阳,封刘禅为扶风王,给东吴做样子,毕竟,东吴还没臣服。
《三国志 邓艾传》记载:以为可封禅为扶风王,赐其资财,供其左右。郡有董卓坞,为之宫舍。爵其子为公侯,食郡内县,以显归命之宠。开广陵、城阳以待吴人,则畏威怀德,望风而从矣。
司马昭看到邓艾的信,大怒,邓艾不仅自专,还让把刘禅留在成都,意欲何为?而且,还让封刘禅为扶风王,我司马昭此时也才是公爵啊?
邓艾简直是蹬鼻子上脸,太不像话了,这不是造反,是什么?于是,立即下令,抓捕邓艾。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会内有异志,因邓艾承制专事,密白艾有反状,於是诏书槛车徵艾。
司马昭控制朝政,让皇帝下一个抓捕邓艾的诏书,很简单,分分钟的事,但司马昭还是不放心,怕邓艾反抗,同时,又下了一个手令,双保险。
钟会让监军卫瓘带人去抓邓艾,他的目的很明显,如果邓艾反抗,杀了卫瓘,证明邓艾是真的造反,还给自己铲除了一个障碍;如果邓艾不反抗,束手就擒,正好也给自己省事了。
钟会一举三得,他的算盘打得很响,司马昭几乎在洛阳都听到了。
卫瓘也很聪明,一个比一个精,他带着诏书到了邓艾的大营,趁夜把司马昭的手令先散发给邓艾的部下看,邓艾的部下见到司马昭的手令,全部放弃抵抗。
然后,卫瓘带着诏书,轻而易举就抓捕了邓艾父子。钟会下令,把邓艾打入槛车,押送洛阳。
《三国志 钟会传》记载:司马文王惧艾或不从命,敕会并进军成都,监军卫瓘在会前行,以文王手笔令宣喻艾军,艾军皆释仗,遂收艾入槛车。
邓艾就这样被抓了,后来,钟会在成都作乱,邓艾的部下想追上邓艾的槛车,放邓艾回来,监军卫瓘怕邓艾回来会对自己不利,于是,派和邓艾有仇的将军田续追上邓艾,将邓艾父子杀死。
《三国志》注引《汉晋春秋》记载:初艾之下江由也,以续不进,欲斩,既而舍之。及瓘遣续,谓曰:“可以报江由之辱矣。”
这些暂且不说邓艾的结局,试想,假如邓艾当时反抗,能赢钟会吗?
邓艾出兵时,兵力是三万,偷渡阴平肯定带的少,即使后面有部队陆续来到,到占领成都后,估计手中也就三四万人。
而钟会手中有二十万人,是邓艾的好几倍,有碾压之势,邓艾肯定赢不了钟会。
钟会出兵时,手中是十余万人,收编了诸葛绪的三万人,后来,又收降了姜维的四五万人。加起来,将近二十万了,比邓艾多。
而且,钟会还拿到了皇帝的诏书和司马昭的手令,邓艾反抗也无用,改变不了结果。
那么,邓艾为何没提前防备呢?
这是因为,邓艾独得灭蜀大功,得意忘形了,他没想到,司马昭会对他下手。邓艾有军事才能,但没有政治才能,和韩信一样。
所以,当邓艾被抓时,他仰天长叹说,天啊,我邓艾是忠臣,白起的下场又再现了。
司马昭知道邓艾冤吗?知道,俗话说,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如果司马昭怀疑邓艾会反,当初就不会派他伐蜀了。
邓艾,一代名将,功高震主,就此落幕,被司马昭暗算了,司马昭卸磨杀驴,过河拆桥,太阴险了。
参考资料:《三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