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夏天,全球范围再次经历极端高温天气,许多地区和城市的高温纪录被刷新,“烧烤”“桑拿”模式给民众生活和城市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一)
地球“体温”的持续升高,是当前一系列极端气候事件的深层根源。
世界气象组织(WMO)最新预测指出,2025–2029年全球五年平均气温将比工业化前水平高出1.2℃–1.9℃。看似微小的数值变化,就如同人体体温上升1℃就会引发机能紊乱一样,对地球气候系统的影响是全局性和系统性的。
工业革命以来,人类大规模使用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能源,排放出巨量的二氧化碳(CO₂)、甲烷(CH₄)等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在大气中形成一层日益增厚的“保温被”,允许太阳辐射进入,却阻碍地表热量向太空散发,导致地球系统能量失衡,持续蓄热升温。
此外,大都市建筑物密集、不透水地表大面积覆盖,不仅改变了局地水循环,更显著吸收了太阳辐射并释放热量。加之交通、空调等人为排热,形成了高于周边郊区的“城市热岛”——城市核心区不仅白天气温更高,夜晚降温也更慢,热浪持续时间更长、强度更大。
(二)
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远不止是“更热了”,它深刻改变了大气环流模式和水文循环过程,导致高温、干旱、暴雨等极端事件频发、并发甚至转换加速。其核心机制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水汽仓库”扩容。气温每升高1℃,大气饱和水汽压约增加7%。这意味着,变暖背景下,大气能容纳和输送的水汽量显著增加,为极端强降水提供了更充沛的“储存库”。当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增加后,一旦遇到合适的条件,会更容易形成降水,且降水强度也更大。
二是“高压锅”效应。持续高温高湿天气,意味着地表和近地面空气积累了巨大的不稳定能量。当遇到触发机制——如南下的冷空气、北上的台风外围水汽输送、或因地形导致暖湿气流强迫抬升——蕴藏的巨大能量便会猛烈释放,激发强烈的上升运动和对流,充沛的水汽在短时间内凝结成雨倾泻而下,极易形成短时强降水、雷暴大风甚至冰雹等极端天气。
三是环流异常推波助澜。全球变暖导致大气环流模式发生变化。例如,副热带高压的增强、北抬和西伸,不仅直接导致其控制下的区域出现持续性高温热浪,也使得主雨带位置和停滞时间异常。2025年南方持续暴雨就与副高异常偏强偏北、导致雨带长期滞留在南方密切相关。环流的异常波动也使得干旱与洪涝的转换更加剧烈和突然。
四是“灾害链”风险加剧。需要高度警惕“高温-干旱-暴雨”灾害链的形成。前期持续高温干旱将引发土壤物理退化:黏土区因收缩产生裂隙,但降雨初期水分沿裂隙快速流失;砂土区则直接形成板结层。随着干旱持续,土壤普遍板结硬化,而降雨冲击又使裂隙迅速闭合。二者叠加导致土壤综合吸水能力严重下降,一旦遭遇强降雨,地表径流将急剧增大,汇流速度加快,极易引发山洪、泥石流和城市内涝。
(三)
有科学家提出,地球可能已从“全新世”进入了“人类世”——一个由人类活动主导地球系统的地质新时代。在这个时代,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达到了过去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冰川加速消融,海平面上升,人类活动已成为改变地球气候系统的最强大力量。这并非荣耀的勋章,而是沉重的警钟。
面对挑战,根本出路在于多尺度协同的系统性变革,全球需坚守《巴黎协定》温控目标。尽管某些发达国家行动迟迟,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正加速能源革命(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比35%),并实施《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将海绵城市、防洪排涝纳入城市更新强制标准。
在此框架下,北京作为国家战略的先行者,全域推进交通电动化与能源清洁化;以“灰绿蓝融合”理念建设海绵城市,截至2022年12月北京市建成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在70%以上的区域面积达444.39平方千米;依托温榆河、清河滨水空间,推进温榆河公园建设,打造生态廊道的同时形成1200万立方米滞洪区,显著提升流域防洪能力。这些实践为特大城市统筹发展与安全提供了“北京方案”。
极端天气常态化,已成为特大城市治理必须直面的新常态。正如《北京市韧性城市建设专项规划(2024年-2035年)》所强调的,应对气候变化已从传统的“防灾减灾”向更高层级的“风险治理”转变。筑牢“气候韧性”防线,是守护特大城市安全运行的基石,更是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理念的深刻践行。
这不仅需要政府主导、科技支撑,更离不开广大市民的风险意识和有效参与。市民应提升防灾意识,主动关注气象预警信息,了解居住和工作环境周边的灾害风险;掌握避险知识,学习并掌握基本的避险自救互救技能。例如,暴雨期间避免前往山区、河道等危险区域;驾车遇积水切勿盲目涉水。同时,积极参与社区组织的防灾减灾宣传和应急演练,并践行低碳生活,从自身做起,节约能源资源,选择绿色出行。
唯有携起手来、共同努力,我们才能在风云变幻的气候挑战中,建设一个更安全、更宜居、更具韧性的城市,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水资源与环境学院]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作者: 侯立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