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天宝十四年,安禄山起义
唐朝天宝十四年十一月九日,河东节度使安禄山聚集了15万大军,在范阳举旗造反,并迅速占领了洛阳。到了次年的六月九日,潼关失守,长安顿时陷入了极度的恐慌中。就在这紧急时刻,唐玄宗早晨急匆匆换上便服,带着太子李亨、杨贵妃及杨家人,还有几百名侍卫,从侧门匆忙逃离了宫城。
翌日,逃亡中的唐玄宗疲惫不堪。当一行人抵达马嵬坡时,突然随行的侍卫兵发动了兵变。杨国忠正骑在马上,没能及时反应,便被一名侍卫突如其来的一刀砍下马来,接着,暴乱的士兵将他置于死地,尸体被迅速砍成了血肉模糊。唐玄宗尚未从惊愕中回过神,众侍卫逼近太子李亨,要求他下令杨贵妃自缢。面对无路可走的困境,李亨只得痛下决心,亲手让杨贵妃自尽,终于平息了这场突如其来的暴乱。
然而,即便兵变被平息,队伍却已不再统一,李亨决定将队伍分为两路:一路由他自己带领前往朔方,另一路则由唐玄宗亲自带队前往西南的蜀地成都。在途中,唐玄宗不断接到来自各方的紧急消息,事态愈发紧张。在危急关头,他任命李亨为天下兵马元帅,任命永王李磷为江陵府都督,并指派他去协助防守其他重要地区。
唐肃宗即位,父子割席断交
唐玄宗最终到达成都,过了半个月,传来李亨在武城南成功即位成为唐肃宗的消息。唐肃宗即位后,立即宣布他父亲玄宗时期的所有任命作废,特别是李隆基所任命的地方节度使等职务。李隆基虽然心中愤怒,但却无法改变这一局面,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权力被儿子剥夺。
不久后,又传来更加恶劣的消息,西平郡王哥舒翰在战斗中败北,最终投降敌军,渔关也陷落在安禄山之手。此时,监察御史高适与众大臣一同放弃了长安,穿越骆谷关、华阳关,行进至兴道,最终在河池郡追上了唐玄宗。
高适献策,唐玄宗未采纳
高适此时向唐玄宗提出了一项建议,愿意招募勇士以抵抗叛军,但已经丧失作战意志的唐玄宗并未接受这一提议。与此同时,几名大臣提出建议,指派各地的王爷前往镇守边疆,进行抗击安禄山的作战。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高适的强烈反对。尽管如此,唐玄宗依旧没有采纳高适的意见,继续任命李磷为江陵大都督。
此时的高适,作为一位名门之后,早在天宝三年与李白、杜甫一同游历洛阳,并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三人性格相投,彼此间谈天说地,诗酒相伴,约定每年重聚。然而,随着安禄山的叛乱爆发,三人各自的命运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高适与李白的关系
高适,河北人,出身名门望族,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文学才子。天宝四年,他与李白、杜甫再次结伴游历开封、洛阳,直到山东。在这段时间内,高适创作了不少诗篇,并与李白有过多次同题诗的互动。李白的才华和侠客风范,使得他们之间的友谊愈加深厚。
高适后来投奔了凉州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受到了重用。哥舒翰很欣赏高适的才干,任命他为幕府掌书记,负责处理朝廷文件。正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安禄山的叛乱爆发了。高适凭借自己的机会,迅速晋升为山西绛县长史,掌管兵马,投身于抵抗叛军的事业。
永王李磷的叛乱与李白的命运
随着安禄山之乱愈发严重,唐肃宗采取了果断的军事行动,决心解决叛乱势力。永王李磷,趁机掌控了江东地区,并招募了大批兵马。然而,当他指挥军队向广陵进发时,却遭遇了来自朝廷军队的猛烈反击。永王的军队很快便被摧毁,李磷最终在白沙洲一带被捕,并于余干被杀。
李白的命运也因此发生了剧变。逃亡途中,他被捕并囚禁在寻阳监狱。他一度寄希望于曾与自己共游的朋友高适,但高适作为抗击永王的统帅,显然无法帮助李白。尽管李白向宰相崔涣频频求救,但未能获得任何援助。
李白的出狱与命运的转折
经过长时间的囚禁,李白终于得以释放。这一切归功于宋若思的帮助,宋若思凭借与李白父亲的旧交,将他从监狱中救出。之后,李白在宋若思的幕府中暂时担任文职,但身体逐渐虚弱,最终辞职前往宿松县养病。
李白、杜甫和高适三人的关系,最终因“安禄山之乱”而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曾经的友谊因为政治立场的对立而破裂。高适最终成为了胜利的一方,而李白则被视为叛乱的支持者。两人各自从诗文中删去与对方的所有联系,形成了不可调和的恩怨。高适在后来的作品中刻意避开与李白的关系,而李白也在其诗作中彻底抹去与高适的交往痕迹。
这段历史不仅揭示了乱世中人心的变幻,也反映了曾经的友情在权力斗争面前的脆弱。李白和高适,两个曾经心意相通的朋友,最终因命运的差异而走上了不同的道路,留下了不可磨灭的遗憾和痛苦的历史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