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啊,我是老林。
最近,意大利《晚邮报》的一篇报道引起了我的注意。报道中,一位刚从中国旅游回来的意大利游客抱怨说:"中国的景区几乎找不到会说英语的工作人员,英文标识也太少了,这让我们的旅行体验大打折扣。"这条消息一出,立刻在国内外社交媒体上引发热议。今天,老林就和大家聊聊这个话题。
咱们先看看数据。根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最新统计,2019年疫情前,中国接待国际游客超过6500万人次,位居全球第四位。而在语言服务方面,全球旅游竞争力报告显示,中国在"旅游服务基础设施"这一项的得分仅为3.9分(满分7分),排名全球第86位。你们想想,这个差距是不是有点大?
这说明什么问题呢?说白了就是,我们的硬件设施发展很快,但软件服务,特别是国际化服务水平跟不上。
再对比一下,日本在2020年东京奥运会前,专门启动了全国范围的"英语普及计划",培训了超过50万名涉旅从业人员掌握基本英语交流能力。韩国在主要旅游城市设立了24小时多语言服务热线,游客只要拨打1330,就能获得英、日、中等8种语言的即时翻译服务。
反观我们自己,虽然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较高,但二三线城市和众多景区的外语服务确实存在短板。我去年去了趟西安,确实看到很多外国游客在兵马俑景区东张西望,拿着手机翻译软件艰难沟通的场景。
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首先,中国旅游业长期以来主要服务的是国内游客。2022年,国内旅游人次高达32.5亿,是入境游客的40多倍。市场需求决定了资源配置,大多数景区自然而然地把重点放在了服务占绝大多数的中国游客上。
其次,我国英语普及程度虽然不断提高,但"哑巴英语"现象依然普遍。据教育部数据,我国每年约有2000万人在学习英语,但能够流利使用英语进行日常交流的不足10%。这也导致景区难以招聘到足够的英语服务人员。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改进。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朋友想要了解真实的中国。提升旅游服务的国际化水平,不仅是提高游客体验的需要,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渠道。
我有个朋友在桂林导游多年,他告诉我一个小故事。去年,他接待了一对美国夫妇,这对夫妇原本对中国印象并不好,但在桂林的一周旅行中,他们被热情的服务和美丽的风景深深打动。临走时,美国先生握着我朋友的手说:"我们会把真实看到的中国告诉我们的朋友。"你看,这就是民间外交的力量!
面对外国游客的批评,我们既不要过分敏感,也不要一味否认。俗话说"闻过则喜",正视问题才能解决问题。事实上,近年来我国在提升旅游国际化方面已经取得了长足进步。
比如,上海迪士尼度假区实现了全园区中英双语标识,并配备了多语种服务人员;故宫博物院推出了10种语言的导览服务;各大机场、火车站的英语广播和标识也越来越规范。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
但我们还需要做得更多。建议旅游主管部门能够:
对比西方国家,我们的发展时间还很短。美国迪士尼乐园有近70年历史,而我们的旅游业真正大发展才20多年。但中国人勤劳智慧,我们用2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国家50年的发展历程,这正是中国道路、中国速度的生动体现!
我相信,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旅游服务水平一定会迎来质的飞跃。到那时,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服务,都能让世界游客叹服。
今天的话题就分享到这里,欢迎大家留言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