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八大胡同> 引起很多人兴趣
其实第一次来这边纯属于误打误撞
因为办事来到 某条胡同的某所小学
等待的时间就习惯性地在周围转转
当时就觉得 这一带的建筑不同寻常
很多外观精致的民国小楼鹤立其间
不少门口都挂着文保牌 更说明不凡
百顺胡同里一座建筑尤其的显眼
门口挂的文保牌却看不懂<茶室>
问了两个老住户 都似乎不愿意说
心里却好像有了些答案 就回家查
一查明了 这一带果然是八大胡同
这些<茶室>之类都是隐晦的名字
它们代表旧时风月场所的等级划分
<清吟小班> 为一等<茶室> 为 二等
三等是<下处> 四等就叫<小下处>
四等因条件简陋 又俗称为<窑子>
各等级所接待的客人层次也不同
这太有意思了 又专程去了几次
曾经走进过好几座青楼建筑内
却与想象中的竟然完全不相符
破乱拥挤是这些建筑的共同点
根本看不出当年的富丽与热闹
百顺胡同北侧是 韩家胡同
这条胡同以前叫作 韩家潭
八大胡同中最著名的一条
烟花繁盛 同时有多座青楼
其中最著名的是<庆元春>
因为当街就能够看到匾额
题写者是当时大家李毓如
因题[佛香阁]匾而名噪一时
由于<庆元春>实在太过显眼
对过儿的20号很容易被忽略
第一次来时 我就是一瞥而过
再访韩家胡同时 才走了进去
这就有了重大的发现
20号的楼面比<庆元春>还要大
但外立面朴素 没匾没额不招眼
街门开在西北角 进门是楼梯间
黑黑的脏脏的 就很难 引起注意
地铺民国时很高级的水泥花砖
楼梯咯吱咯吱响 楼道黑黢黢的
转进楼内一刹那 心里突然激动
眼前不就是想象中青楼景象么
之前转过几座的内部都很逼仄
而此楼内却有一座宽敞的天井
天井上方还高架着木制大凉顶
既遮雨又不挡光 最最难得的是
在天井中间 连接着二楼围廊的
是一架醒目的
影视作品中青楼的标配场景啊
走了这么多家 终于在这里看到
这里不例外的成了个大杂院儿
当时的住户私搭乱建胡塞乱藏
过度地利用着一切的犄角旮旯
那些楼梯 围廊 栏板 雕柱 拱门
一律都被罩蒙上了厚厚的灰垢
但仍然可以看得出当年的精致
面对如今的破败 想象昔日的繁盛
时过境迁人非 物非之感油然而生
出来时碰见了一位这里的老住户
问他这里昔日叫什么 他说不知道
但应该也是座青楼 或者曾很有名
既然走到看到了 当然要查查清楚
韩家胡同20号的资料竟十分难找
这方面资料本就少 但也查到一些
有一种说法它曾是座跑马场/赌场
还有 说是一等青楼 我相信是后者
因为它的结构特点与青楼更相符
如此结构的 或许还是硕果仅存的
这样一座精美有趣的特殊建筑
当年必定上演过许多有趣故事
如今走进它 看到满是残破脏旧
除了门牌外 竟 没留下其他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