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居云南 | 乡居雅趣醉游人
创始人
2025-09-20 21:07:01
0

腾冲市西源街道:水畔花意引客来

腾冲市西源街道侍郎坝水库。 通讯员 刘正凡 摄

初秋时节,走进腾冲市西源街道侍郎坝水库,水面如镜,倒映着周围的青山与蓝天白云。岸边游人悠闲散步,垂钓者静待鱼汛;水面上成群的黄鸭掠过,激起阵阵涟漪,为这片宁静的水域增添了几分生机。

“水库扩容美化,是我们乡村振兴示范点的重点项目之一。”西源街道侍郎坝社区党总支书记陈昌才指着眼前的湖光山色介绍,当地已在环水库100万平方米的范围内,投入2300万元,实施乡村振兴项目,包括环湖游道、污水处理、湖底清淤、垂钓平台和绿化美化等工程,着力打造腾冲城市旅居后花园。

“侍郎坝社区因水而活,因水而兴。西源街道做足水文章,效果显著。”长期研究古村落的作家杨家寿道出了这方活水对地方发展的特殊意义。

侍郎坝水库距腾冲市区8公里,水库历史可追溯至明正统年间。当时,侍郎杨宁、侯琎率将士建坝屯田,水库因此得名。上游水源龙王塘,古称“半亭活水”,是“腾越古十二景”之一。这座有着近600年历史、面积600余亩的水库,至今仍为6个村(社区)的4500亩农田提供灌溉,滋养着一方水土。

近年来,西源街道积极探索城郊农村发展新模式,将侍郎坝及周边的云山、宝峰等社区统一规划,形成发展合力。“未来,这里将形成集垂钓、户外运动、水上乐园、观光农业为一体的山水田园综合体。”西源街道负责人周从山介绍。

新建的环湖步道上,三三两两的游人正在散步。在附近旅居的贵州人刘英笑着说:“侍郎坝现在成了景点,茶余饭后我都会来看看水库的风景,感受这份慢生活里的惬意。”

“现在的侍郎坝,四季花事繁忙。”西源街道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李书华话语间带着自豪。

2017年,腾冲市花卉协会在侍郎坝成立。在社区党组织的引领下,侍郎坝社区有130户直接参与了花卉林木种植,仅肖家花园就辐射带动周边村民60多户,专门种植和销售花卉。2024年末,腾冲市侍郎坝花木种植专业合作社资产总额超过500万元,销售收入突破200万元。社区花卉产业带头人肖永先从农户手中流转土地700亩,打造“肖家花园”。目前,园内有固定员工31人,每年季节性用工700余人。

近年来,因西董花园、肖家花园以及侍郎坝水库环湖公路的相继建成,侍郎坝社区每年吸引游客超10万人。“西源街道充分挖掘侍郎坝水库资源、竹编、肖家寨和李家寨的古村落资源,并通过招商引资,计划再投入2000多万元,对库区进行运营管理,加快建设集花鸟市场、水上乐园、研学基地、乔木花海、美食体验、花丛住宿、鲜花酿酒、垂钓露营、野趣烧烤等产品及相关配套设施为一体的乡村振兴综合体,打造更加美丽、更加有趣的腾冲城市旅居后花园。”周从山介绍。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建国 通讯员 黄宝洲 杨焱淼

元阳县阿者科村:古村文化韵味浓

初秋时节,在元阳县新街镇爱春村委会阿者科村,五湖四海的游客正纷至沓来,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

每年农历六月稻谷扬花时节,恰逢阿者科村的矻扎扎节。节日一大早,村里磨秋场便热闹起来。村民们聚在一起分牛肉,举行祭祀仪式感恩自然、祈求丰收。孩子们在秋千和磨秋旁跃跃欲试,游客们也被这欢快的氛围吸引,纷纷加入其中,森林里很快洋溢起欢声笑语。

矻扎扎节的热闹尚未散去,雨后的阿者科村又展现出另一番仙境般的模样。一场雨过后,村庄被云雾轻轻笼罩,成片的蘑菇房在梯田映衬下更显古朴,潺潺的流水声在山间回荡,让每一位驻足的游客都沉醉不已。福建游客许世增由衷赞叹:“看见成片的蘑菇房,听见潺潺的流水声,仿佛进入人间仙境。”

这如诗如画的景象背后,是阿者科村在旅游发展上的不断探索。曾经的阿者科,村民守着世界文化遗产却过着穷日子。转机始于2018年,“阿者科计划”的实施和村集体旅游公司的成立,让村民们的生活迎来了新变化。就像大半生都在火塘边唱歌的马建昌,如今在村集体旅游公司有了公开演出的工作。他自豪地说:“我天天在这里上班,唱我们哈尼歌给很多人听。”

为了让游客深度感受哈尼文化,阿者科村依托特有的资源,推出了“自然野趣”“传统手工”“哈尼文化”等主题体验项目,实现旅游项目菜单式管理。这些丰富的体验项目不仅让游客流连忘返,也为村民创造了更多机会,不少外出打工的村民选择回到家乡,大学毕业返乡的高花就是其中之一。说起家乡的变化,她充满期待地说:“越来越多年轻人像我一样返乡,守护梯田,传承文化。”

近年来,阿者科村深度挖掘当地自然资源和传统文化资源,原本以农业种植为主的贫困村如今转变为以哈尼文化为主题的民俗风景旅游村,去年底,阿者科村入选世界“最佳旅游乡村”。

云报全媒体记者 黄翘楚 通讯员 张艳 方婷

官渡区新发社区:旅居主播带货忙

改造后的老民居已成为拾翠旅游公司的办公场所。

“你们一定要到云南来玩哦,真的很凉快,是避暑胜地。今天直播间的福利已经准备好了,我们先上一个云腿小酥。”在昆明市官渡区大板桥街道新发社区,由传统土坯外墙乡村民居改造的宽敞直播间里,主播沈万一正在进行“在地好物”介绍。6个小时的直播中,他们共卖出云南农特产品价值上百万元。

“这个离机场18分钟车程的小村庄,我们要把它打造成云南生活方式第一站。”在经过改造后初具规模的“新发村·拾翠山谷”,云南拾翠旅游景区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璐表示,这片沉寂多年的“一颗印”老建筑群正在重获新生。

汽车驶过长水航城韶华里小区,便见矮山横列、农田翠绿,一排排外观古朴、设施完善或仍在修缮的土坯老房,已成各地旅居主播的新家。“新发村89栋闲置农房被重新利用,其中45栋已和主理人签约,正在进行‘一院一品’改造。”陈璐介绍。

在村口,记者看到一栋很小的不规则农舍,窗明几净,水电俱全。这里是一对来自山东的中年夫妻一砖一瓦亲手改造的。陈璐告诉记者,他们也是来新发村旅居的,将利用这个空间开一家中式茶饮小店。

新发社区面积30.2平方公里,下辖8个自然村。新发村是其中之一,有100余户常住人口,是个传统农业小村落。居民主要收入来源依靠种植小瓜、荷兰豆、西蓝花和玉米等农作物。“大部分盖了新房子,原来的旧居就空出来了。”大板桥街道经济发展办主任张露婷介绍。

去年6月以来,云南拾翠公司与新发社区、新发村小组合作,将村民闲置的老房子租下后进行改造,以“主播旅居,带货云南好物”为主打业务,通过“云南好物好生活”直播中心及供应链平台盘活了这个传统小村。

截至目前,该企业投入千万元资金改造原有水电管网,并把仓储配套在9.5公里之外的普洛斯云南物流园——主播在线上介绍货品,团队工作人员把接单信息发送到“云仓”,“上午下单、下午发货”的时效打破了以往乡村电商的物流瓶颈。

新发村交通便利,距昆明长水机场仅8公里,具有18分钟车程的“近交通节点”优势,离滇中新区核心居民聚集区长水航城也只有5分钟车程,从昆明市区到这里也只要40分钟。

老村东侧山林谷地围绕,鸟语花香;南侧良田新宅,生活富足;西侧毗邻银昆高速和新320国道;北侧直通周家山,具有天然的步行环道,可徒步穿越山林到杨桃箐老村。

已经入驻“拾翠山谷”的“青云香舍”主理人、昆明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法云告诉记者,新发村具有不可替代的区位优势,契合旅居者“既要山水意境,又要即时快递”的实际需求。“云南拾翠公司入驻后,改善了村庄基础设施条件,也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法云说,香疗2号、3号小院也已签约并开工修缮。

“我们原本是做线下的,在传统工艺方面很有经验,再经由场景化直播,立刻重构和提升了产品价值。”当法云在视频镜头前用碾轮磨碎香料,讲解合香古法时,文化不再被静态展示,而是成为可体验、可下单的生活方式。

针对以往主播找场地难、设备贵、供应链散的痛点,云南拾翠公司推出“KPI绩效”模式:单场直播商品交易总额超10万元,免直播间使用费;超20万元,连住宿费全免。截至目前,该模式已吸引40余位头部主播来此旅居、创作,头部主播带火冻干玫瑰等“爆品”,创下单场农产品销售额超百万元的销售纪录。

“我们希望能和企业深度合作,对辖区有意愿的居民进行培训,让他们更熟悉电商直播方式,未来有机会成为能带货本土特产的乡村主播。”张露婷说,大板桥街道将积极培育村干部、返乡青年成为“大板桥推荐官”,让乡村振兴真正拥有内生动力。

前不久,大板桥街道积极争取98万元农村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该笔资金将专项用于“新发村·拾翠山谷”基础设施建设。

旧瓦檐下,新发村的夜晚依然明亮。直播间里,冻干玫瑰订单不断发向云仓;一墙之隔的办公室,从成都赶来的主播正和陈璐谈合作;住进新家的村民朱家旺愉快地查看手机银行刚入账的老房租金……凉爽、安静的小村庄被直播电商的“数据流”浇灌出新生机。

云报全媒体记者 马逢萃/文 喻劲猛 马逢萃/图

古城区开南街道:农耕民俗拓业态

古城区开南街道良美社区启良二组村民将纳西族传统民居改造成民宿。 通讯员 和雪源 摄

学生在古城区开南街道良美社区启良二组开展研学活动。 通讯员 和雪源 摄

清晨,第一缕阳光温柔地洒在古城区开南街道良美社区启良二组村落民居上,一幅宁静而美好的乡村画卷徐徐展开。

启良二组是中国传统村落,绿树环抱村庄、菜畦错落有致、鸟鸣声声入耳,纳西族民居保存完好,具有发展旅居产业的优势。

启良二组的松集雅宿民宿,内部装修融合纳西族传统特色与现代设计理念,窗外雪山美景尽收眼底,楼下即是地道的纳西民居生活体验。作为开南街道旅居产业的先行者,松集雅宿民宿不仅提供温馨舒适的住宿空间,更巧妙地将农耕文化与民俗风情融入其中,让每一位旅客都能感受到这里的独特韵味。“目前,民宿共13间客房,客人的入住反馈都非常好,给了我极大的信心。我将带动更多村民共同参与旅居产业。”松集雅宿创始人王志松满怀信心地说。

民宿发展起来,开南街道充分利用旅游基础设施完善、乡村环境优美、文化底蕴厚重、田园风光独特、三产融合发展的优势,深挖红色文化、现代农业、传统农耕、民俗体验等丰富文化资源,整合利用闲置庭院、活动中心、民居民宿、农田地块等,以“基地+社区+农户”的发展模式,着力推动研学产业发展。

位于古城区开南街道良美社区美自居民小组,建成壹丘田校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基地课程研发负责人梁芳介绍,基地以“沉浸式体验+文化传承”为核心理念,课程设置丰富,涵盖非物质文化遗产、农耕体验、生物多样性研学、红色研学等,能够满足从幼儿到大学的全年龄段学生研学需求。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既有扎染、拓印、漆扇绘制等传统手工技艺体验,还能走进农户功能区体验石磨豆腐、纳西鸡豆凉粉制作等;农耕文化课程则借助基地现有的15亩种植采摘区,结合二十四节气在不同季节耕种与采摘时令蔬菜与瓜果;生物多样性研学主要依托云南省农业科学院高山经济植物研究所基地,设置不同生物多样性课程;红色文化课程聚焦在地历史,组织学生前往古城区开南研习所参观学习,到邱塘关开展徒步体验,在行走与感悟中汲取奋进力量。

目前,开南街道已在良美社区美自八居民小组改造完成扎染、传统美食手工体验功能室2户,简易艺术博物馆1个;正在改造建设艺术陶瓷、东巴造纸等业态3户;积极协调辖区菊花产业田、农户传统农耕地、民宿等各方资源,服务研学旅游。前来研学的游客、学生,既可以走进玉米地,沉浸式体验田间劳作乐趣;又可以走进菜地,感受播种与收获喜悦;还可以深入菊花产业链,领略农业与文化融合的独特魅力。

开南街道还创建“美自优势少年”研学品牌,将研学旅行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串联开南研习所、农耕、纳西民俗场景、茶马古道旧址等内容,打造了“红色一日团建”“开南民俗家访一日游”“邱塘关徒步游”等多条特色线路,备受学生、游客喜爱,2024年共接待研学人数4万余人。2025年,基地除了丰富课程外,也将持续与社区、村民合作,推动至少20个特色业态走进农户家中,充分利用村民院落,打造非遗工坊,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同时,让学生接触到更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为村民开辟新的增收渠道。

云报全媒体记者 李铁成 通讯员 和雪源 李琳

相关内容

田径世锦赛|活久见系列:美...
9月19日晚举行的东京田径世锦赛男子400米栏决赛上演争议一幕。2...
2025-09-20 05:05:16
不开挖,如何为地下管道“悬...
当地面之下深埋的输油管道出现破损,若不及时察觉,便可能引发能源泄漏...
2025-09-20 05:04:41
看“最美公路”如何激发乡村...
□杨帅 俯瞰南粤大地,蜿蜒于山水之间的惠州环南昆山—罗浮山引领区2...
2025-09-20 05:04:01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无疑是最为人所熟知的英雄之一。他的故事起始于山...
2025-09-20 05:03:47
原创 ...
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朱元璋的画像如此丑陋? 很多人或许会认为,这...
2025-09-20 05:03:43
原创 ...
清代超品一等公与正一品大学士谁的地位更高、权力更大?这是后台一位读...
2025-09-20 05:03:25
原创 ...
好的,我会保持原意,适当增加细节,整体字数变化不大地进行改写: -...
2025-09-20 05:03:24
原创 ...
1937年底至1938年10月,周恩来在武汉度过了10个月的关键时...
2025-09-20 05:03:17
原创 ...
春秋时期,长达数百年的乱世局面,最终导致中国广袤的土地被七个强大的...
2025-09-20 05:03:17

热门资讯

《丝路回响:过去、现在、未来》... 9月19日晚,作为第八届敦煌文博会四场文艺演出之一的《丝路回响:过去、现在、未来》音乐会在敦煌飞天剧...
“过境游”变“深度游” 为何我... 国家移民管理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1至8月,全国边检机关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4.6亿人次,其中外国...
文化和旅游部国庆、中秋假期出游... 文化和旅游部国庆、中秋假期出游提示 2025年国庆、中秋假期即将来临,文化和旅游部提醒广大游客: 一...
任振鹤在敦煌市调研 任振鹤在敦煌市调研时强调:坚持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 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最基本最深沉...
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对话:共绘区... 中新网桂林9月20日电(何茜 莫伟雯)中国—东盟跨境旅游对话19日在桂林举办。本次对话活动以“深化中...
国际达人带你游北海,这回真的“... 9月16日-19日,来自俄罗斯、澳大利亚、乌克兰、叙利亚的国际旅行达人——@爱唱歌的阿琳娜、@胖虎在...
伊水畔露营潮玩邂逅河洛风 洛阳...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王雪娜 通讯员 程学录 秋色浸染,伊水微澜。9月20日,洛阳伊滨区伊水游园求是...
中俄免签是好事,但有个问题不解... 最近几年,来中国旅游的俄罗斯人明显变多了。 2024年全年有超过150万俄罗斯游客来中国玩,比前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