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商业登上珠峰的素人,叫迪克-巴斯(Dick,Bass),是美国的一位石油富二代,喜欢户外运动,上世纪六十年代在美国盐湖城开设了最著名的滑雪场。一次偶然的机会,他邀请滑雪场的员工协助他攀登位于阿拉斯加州的北美最高峰麦金利山,种下了他成为登顶七大洲七大峰第一人的宏愿。
七大洲七大峰,听起来挺简单,后来又衍生出更有竞争力的极限运动,如七天七大洲完成七场马拉松,都可以说是只有富人才能支付得起的运动。但七大峰中珠穆朗玛又是一个特别独特的存在。其他六大山峰都在七千米以下,远没有珠穆朗玛那么险恶。穿越8000米之上的死亡地带,没有任何登山训练,甚至没有任何训练的人能够在专业同伴的帮助下成功登顶,这在巴斯完成任务之前是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当然也就根本不在有钱人想象力的范围之内。因为登顶珠穆朗玛,即使是专业体育健儿也很难保证完成,随时都可能有生命危险。
在巴斯的奇思异想之前,根本没有人想过,在死亡地带,什么人有能力不仅帮助自己登顶,还能协助他人——普通人——登顶?
当然,巴斯也有他天生的能力,心跳慢,到高原之后红细胞含氧量高,毅力强,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依靠默默吟诵诗歌来鼓励自己,甚至在1985年登顶珠穆朗玛的时候还不忘吟诵一首诗,这都是他成功背后的原因。此外他的登珠峰之旅也充满了挑战,他自己几乎成为烈士。在完成登顶之后,他的氧气耗尽了。他的专业同伴把最后剩下的一点氧气分给了他,鼓励他快点行动起来。而此时的他几乎已经准备摒弃了,在8000米之上,摒弃和躺平也就意味着死亡。最后他几乎是屁股着地一点一点蹭下来的。幸运的是,他们成功走出了围绕着极顶的云雾,阳光之下,看到了第四营地,给了他们最终坚持下来的动力。
在巴斯之前,喜马拉雅并没有付费登山向导这个产业。通常都是爱好登山的有钱人出钱邀请一些专业登山人员一起登顶,费用全包。一边有钱需要协助,另一边被费用全包的登山冒险所吸引,两者之间并不是服务人员与客户之间的关系,而更多像是合作的关系,虽然两者也有一层默契:在普通人出现危险的时候,需要专业人士协助,但是巴斯不同,他开启了付费登山的先河,他与向导的关系也确定成为客户与服务人员的关系,向导有义务在保证他安全的情况下努力帮助他登顶。
其实商业登山并不是什么新鲜事,18世纪法国勃朗峰就出现了带客人登山的业务,后来还成立了专门的行业协会,规范商业登山的各种行为。但珠穆朗玛不同,因为太危险,因为即使作为向导完成登顶也是了不起的成就——人类首次登顶珠峰的埃德蒙-希拉里就是在同伴夏尔巴人丹增-诺尔盖的帮助下一起登顶的。所以很多人都质疑,在珠峰上开展商业登山活动,是不是太危险?能保证客户安全吗?
这些疑虑在巴斯成功登顶珠穆朗玛之后一扫而去,许多欧美和大洋洲珠穆朗玛的登山爱好者看到了付费登山向导这个产业的机会,最终组建成了五家有名的全球向导公司。
巴斯成功登顶珠峰之后成为第一个登顶七大洲七大峰的素人(其他六座山峰相珠穆朗玛都是要简单得多),他找人把自己的经历写成一本传记Seven,Summits(《七座高峰》),一下子成为畅销书。55岁的他也一下子成为全美各大电视台访谈节目的座上宾,俨然是一副名人派头,因为所有人都争相希望一睹这位太过平庸的登山者。
巴斯把攀登作为从自己运营的滑雪场的债务危机中跳脱出来,从自己即将落败的婚姻中跳脱出来的方式,挑战极限,哪怕这要冒着死亡的危险。他希望在全新的恶劣环境中迎击新的挑战,来帮助自己解脱。巴斯的事迹掀起了巨大的广告效应,在有钱、成功却深陷无聊境地的人群中掀起了巨大的波澜。这些人和巴斯一样,生活不再有刺激,经历中年危机,希望有所突破。既然这位55岁的普通人可以登顶世界屋脊,为什么我不行?只要付得起向导费用。
如果联想一下在2021年掀起的太空旅游热就不难想象为什么会有登珠峰的热潮了。2021年,贝佐斯的私人航天公司蓝色起源与布兰森的维珍银河争相实现了载人的低地轨道飞行,超级富豪只需要花费上千万美元就能跻身太空人之列,还真有不少人蠢蠢欲动,虽然火箭发射的落败率总在1%到2%之间,和登顶珠峰差不多。
1985年巴斯成功登顶珠峰的消息不胫而走,带来的是同样的效果,只要付费,不需要多少训练,就能够在自己胸前别上一个成功登顶珠峰的招牌,成为世界上只有几百人能够达成的傲世功勋,炫耀一辈子,这是多牛的一件事?!而且这样的费用也并不是非常昂贵,在十万美元左右。
时间也颇为凑巧。1985年,还有六年,冷战就将结束,恰如福山所宣称的,历史终结了,其实更大的意思是人类已经缺乏挑战。而对于二战之后一代富人而言,寻找新挑战,找到新边疆,变得十分重要。登山成为许多人津津乐道的新挑战。
当然,商业模式也非常重要。商业登珠峰成立吗?如何从一个欧美人主导的登山爱好者小圈子变成每一个登山季都成功运营,甚至不断扩大的生意?七大洲、七大峰帮助商业登山商业模式初步确立。其实在一个珠穆朗玛的登山季(主要是4、5月份,10月稍微困难些),一个向导的收入也就1.5万到2万美元,登山的规模也根本无法无限制地扩大,喜马拉雅归根结底仍然只是一小群真正热爱登山的人希望达成的小生意。
当然,如果从广告效应来说,这样的小生意与七大洲、七大峰结合,就可能成为围绕着有支付能力的大客户发展起来的大生意。毕竟其他六大峰的危险程度要低至少一个数量级,作为付费向导业务的收入也要高很多。换句话说,如果一家户外探险向导公司可以提供全球七大洲的向导服务,把并不赚钱的珠穆朗玛作为最吸引人的卖点,就可以吸引到一个非常紧密且有支付能力的客群,并且把其他大洲登顶业务作为训练体力、适应高海拔,同时双方增进联系和相互了解强化纽带的机会。这些为登顶珠穆朗玛做准备的登山运动也就成了这些公司主要挣钱的机会。
换句话说,同一家公司可以在不是那么危险的登峰路上不断培育用户,建立信任,获得主要收入,最后在登珠峰上获得最终的品牌和用户口碑的双丰收。恰恰因为南北半球登山季分布错落有致,七大洲七大峰反而可以成为一桩不间断的全球生意,而每年5月登顶喜马拉雅成了这一生意的明珠。总结一下,恰恰是由富二代55岁的巴斯在1985年完成了在付费向导的带领下登珠峰的创举,并在美国主流电视节目中频频亮相,让更多陷入中年危机的全球富人看到了追求新鲜刺激挑战,在自己的胸前别上征服珠峰的标签的机会。巴斯给七大洲、七大峰的富人登山活动做了最好的广告,这时恰逢冷战即将结束,全球经济蓬勃发展,推动了全球商业登山旅游业的大发展,而登珠峰则是这一业务中最璀璨的明珠。
上一篇:上海的风景
下一篇:“奔县”首选!来正定感受古城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