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日本旅游业有点“热闹”——不是因为游客挤爆景点,而是因为中国游客的订单像雪片一样被取消。这事闹得挺大,连日本媒体都坐不住了,公开向全球“喊冤”,说自己成了“受害者”。酒店经营者们更是一肚子委屈:“我们招谁惹谁了?钱没赚到,还得倒贴成本!”
但如果你仔细扒一扒前因后果,就会发现这事儿没那么简单。所谓的“委屈”背后,藏着中日关系的暗潮涌动,也藏着一个绕不开的问题:当政治和经济掰手腕,受伤的到底是谁?
一、从“抢着来”到“全退光”:日本旅游业的“过山车”半年
大流行后中国放开出境游时,日本一度成了最火的目的地。当时日本媒体喜气洋洋地报道:“中国游客回来了!”酒店、商场、药妆店连夜备货,连偏远地区的温泉旅馆都开始学中文标语。有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赴日中国游客预订量同比增长32%,东京的奢侈品店甚至出现“排队数小时、购物十分钟”的盛况。
谁也没想到,如今剧情来了个180度大转弯。先是中国官方发布日本旅游风险提示,提醒公民“谨慎前往”,接着,取消订单的电话就被打爆了。据日本旅游业协会统计,中国游客取消的酒店订单大幅提升,其中东京、大阪等热门城市的高端酒店受影响最大。一家位于北海道的温泉酒店老板表示,提前三个月就囤了食材,现在房间空着,海鲜都快放坏了。更头疼的是,很多客人取消时直接说‘是政治原因’,连手续费都不肯付,我们一分钱赔偿都拿不到。
这种“冰火两重天”的落差,让日本旅游业彻底懵了。有经营者委屈地说:“我们只是想做生意,为什么要被卷进这些事里?”
二、日媒喊“人祸”,到底是谁的“锅”?
面对订单取消潮,日本媒体人坐不住了。其中一个叫玉川彻的评论员公开发声,把这事定性为“人祸”:“这不是地震、海啸那样的天灾,是‘人为灾害’!”言下之意,责任全在中国这边。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要知道,中国游客不是突然“不爱日本了”,而是日本近期的一系列操作实在让人“爱不起来”。从核污染水排海,到在台湾问题上煽风点火,再到跟着西方对中国搞技术封锁……桩桩件件,哪一件不是在挑战中国的底线?就拿核污染水来说,日本明明可以选择更安全的处理方式,却偏偏要把废水排进大海,污染全人类的“饭碗”。中国官方呼吁“谨慎赴日旅游”,本质上是对国民健康负责,这有什么错?
退一步说,游客取消订单,真的是“政府逼的”吗?其实更多是老百姓用脚投票。一位取消赴日机票的上海游客说得很实在:“以前觉得日本干净、服务好,但现在想到海鲜可能被污染,心里就膈应。就算政府不提醒,我自己也不敢去了。” 说白了,日本要是真想赚中国游客的钱,与其抱怨“人祸”,不如先反思自己做了什么。
三、“委屈”的日企:只谈生意,不谈政治?没那么简单
日本经营者的“委屈”,听着好像有道理——“我们只是开店做生意,政治跟我们没关系”。但这世上哪有纯粹的“生意”?尤其是在中日这样复杂的关系背景下。
举个例子,日本的汽车、电子、半导体产业,哪一个没有享受过中国市场的红利?丰田、本田在中国卖了多少辆车?索尼、松下的家电赚走了多少中国人的钱?这些企业赚钱的时候,怎么不说“别把政治扯进来”?现在中国游客不想去了,就开始喊“委屈”,这是不是有点双标?
更有意思的是,日本政府一边喊着“欢迎中国游客”,一边却跟着美国搞“对华脱钩”。今年上半年,日本出台政策限制对华出口半导体设备,还撺掇G7国家一起孤立中国。这种“又要吃饭又要砸锅”的操作,让中国老百姓心里怎么想?游客用订单投票,本质上是对日本政府的不满,经营者与其抱怨“委屈”,不如去问问自己的政府:为什么非要把经济和政治绑在一起?
四、这事儿没完:从旅游业到稀土,日本还得“疼”多久?
日本媒体人玉川彻有句话说对了:“这影响还会持续很久。” 旅游业只是冰山一角,接下来,日本的其他行业可能也要跟着“买单”。
最典型的就是稀土。中国是全球稀土供应链的“龙头”,而日本的电子、汽车产业高度依赖中国稀土。如果中日关系继续恶化,稀土供应一旦收紧,日本企业哭都来不及。还有农产品,以前中国游客去日本,人均要带几箱水果、点心回国,现在订单取消了,这些产品只能烂在仓库里。有日本果农抱怨:“本来指望中国游客多买点,现在价格跌了一半,还没人要。”
说到底,经济从来不是“单行道”。日本想赚中国的钱,就得拿出诚意,而不是一边吃着中国市场的饭,一边砸中国的锅。现在中国游客用订单给日本提了个醒:合作才能共赢,对抗没有好下场。
五、结语:谁该为“损失”负责?答案藏在细节里
日本经营者的“委屈”,我们能理解——毕竟生意黄了,谁都不好受。但如果把责任全推给中国,那就有点“揣着明白装糊涂”了。
想想看:如果日本没有排核污染水,如果没有在台湾问题上指手画脚,如果没有跟着西方搞对华限制……中国游客会取消订单吗?恐怕现在日本的商场里,还是挤满了提着购物袋的中国游客。
所以,与其抱怨“人祸”,不如反思自己的行为。经济合作的前提是相互尊重,当一方不断挑战另一方的底线,还指望对方掏钱包“送温暖”,这可能吗?
最后,给日本旅游业提个醒:与其向全球“喊冤”,不如回去劝劝自己的政府——把心思放在改善关系上,比啥都强。毕竟,中国游客的钱袋子,永远只对“朋友”敞开。至于那些还在喊“委屈”的经营者,或许该明白一个道理:在国际舞台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订单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