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寇俊松
国门巍峨,恐龙遗迹,中欧班列呼啸而过,二连浩特的苍茫大地与沈阳城的厚重宫墙,在同一面国旗下彼此遥望。
从沈阳故宫的红墙金瓦下出发,一路向北,当城市的喧嚣逐渐被草原的辽阔所取代,我知道自己正在接近这片国土的“正北门”——二连浩特。站在国门景区,眼前是横跨中蒙两地的铁路,一列列中欧班列正呼啸着驶向远方。风,带着戈壁特有的干燥与清新,吹过脸庞。
作为中欧班列“中通道”的唯一进出境铁路口岸,这座边境小城每年有数以千计的班列经此通往欧洲,宛如现代的“钢铁驼队”。而在沈阳,我们同样拥有属于自己的开放印记——那座历经四百余年风雨的故宫。
国门与宫门 两种开放的气度
二连浩特国门,矗立在4.1公里外的市中心边缘。登上国门顶峰,蒙古国的边境城市风光尽收眼底。国门景区工作人员说,这里享有“中国正北门”的美誉。
不远处,每天早上的升旗仪式正在进行,那些敏捷的身影与认真的神态,仿佛在诉说国门卫士的日常。人们肃立在国门下的国旗周围,涌上心头的是幸福而骄傲的爱国之情。
在二连浩特的日子,我常常想起沈阳的“门”。那座作为中国现存仅有的两大皇家宫殿建筑群之一的沈阳故宫,它的宫门曾见证了民族的交融与共生。一个是内向的凝聚,一个是外向的开放;一个承载着历史的积淀,一个彰显着现代的联通。
恐龙与工业 两种历史的温度
距离二连浩特市区东北9公里处,二连浩特国家地质公园静静地卧在戈壁滩上。这里是亚洲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地区之一。
漫步在地质公园内,巨大的恐龙模型矗立在苍茫的天地间,让人仿佛穿越回白垩纪。孩子们兴奋地指着恐龙化石挖掘现场,父母们则耐心讲解着这片土地的故事。二连浩特是“恐龙故里”,而沈阳则常被称为“共和国工业长子”。在沈阳的1905文化创意园,由旧电厂改造的园区里,金属楼梯、裸露砖墙,无不诉说着工业历史的故事。
一边是远古的生命遗迹,一边是近代的工业文明,两座城市以不同的方式守护着历史的温度。在二连浩特的恐龙地质公园,孩子们通过化石与亿万年前的生命对话;而在沈阳的铁西文创园,年轻人则通过艺术与父辈的工业记忆共鸣。
草原与街巷 两种生活的韵律
二连浩特的夜晚来得比沈阳更晚,天空也更加辽阔。这里的夜市没有沈阳彩电塔夜市的拥挤与喧嚣,但同样充满着活力。在二连浩特的街头,纯正的奶茶香气弥漫,奶制品店铺里摆满了各色奶酪与奶片。
而在沈阳,中街步行街上,老字号飘香,胡魁章笔庄、传统店铺尽显古朴与典雅。沈阳的中街历经400年风雨,将历史底蕴与现代商业完美融合。
二连浩特的广阔草原孕育了豪放自由的歌舞文化,而沈阳的市井街巷则滋养了幽默直率的东北风情,诉说着从游猎向农耕融合转型的故事。在二连浩特,人们围坐在草原上,歌声随风传扬;在沈阳,人们聚在烧烤摊前,笑声彻夜回荡。
作者手记
在二连浩特的最后一晚,我走进一家当地小店,点了一壶奶茶。店主的女儿正在看手机视频,内容是沈阳故宫的介绍。
“我去过沈阳,”她笑着说,“那里的故宫很漂亮,但我觉得还是我们二连浩特的草原更美。”
我点点头,没有比较,只有欣赏。祖国广袤而多样的土地,正因为有沈阳的宫墙倩影,也有二连浩特的国门雄姿,才显得如此完整而迷人。
收拾行装,我踏上归途。从二连浩特回沈阳的航班上,我一直想着这两座城市的点点滴滴。回到沈阳,我会再次漫步故宫红墙下,再次走进1905文创园。
而二连浩特的国门、恐龙遗迹和茫茫草原,也将成为我心中另一处牵挂的远方。
东西南北,各有其美,这或许就是祖国辽阔疆域最动人的赠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