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杨弃非 每经编辑|刘艳美
休闲消费正在成为我国服务消费的新增长点,而与之最为直接相关的问题就是假期。
最近的关注点出现在中小学春秋假上。近日,随着绍兴市教育局发布关于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意见,至此,浙江11个设区市均已发布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相关文件。这也标志着,浙江成为全国首个在全省推行中小学春秋假制度的省份。
早在2004年,杭州就率先在全国启动实施中小学春秋假制度。今年9月,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设置中小学春秋假,相应缩短寒暑假时间,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时间。在外界预期中,各地春秋假或将加速落地。
如今,曾对杭州“独有”的额外假期羡慕有加的浙江其他城市,终于有了同样的“优待”;而随着更多地方开始加入春秋假浪潮,也出现了一些不同的声音:孩子放假,家长怎么办?
加速落地
在杭州工作的小钟,春秋假期间带孩子出国旅游已成为一种习惯。经过20年探索,杭州的春秋假时间基本已经固定,即“五一”和国庆两个大假各向前延长3天。
她将这3天视为杭州人特有的“福利”——当其他人为扎堆出行而焦虑时,他们独享着能够错峰出行的余裕。
国庆前夕,杭州中小学生迎来秋假 图片来源:网络截图
但春秋假最初的目的并非便于旅游。据《浙江日报》报道,在推出春秋假改革方案之前,杭州市教育局曾做过调研,由于传统的两个学期对学生的精力构成考验,春季又是青少年长身体的关键时期,因此调整时就把春假放到了重要的位置。
春秋假也最早出现在杭州2004年出台的《调整中小学假期和作息时间的意见》中。当时,杭州首个春假连着劳动节和两个双休日,整整有16天,堪称“小寒假”。为了腾出假期,杭州调整了春假后的学期每日作息、延迟学期结束时间,调整学期节奏的目的颇为明显。
杭州的春景恰好成为春假完美的“背景”。春天的西湖之美,多了孩子们赏花踏春的身影,也为假期提供了新的内涵。
杭州西湖 图片来源:新华社
伴随杭州春假逐步调整缩短至3天,其他浙江城市也开始摩拳擦掌。
一个重要节点出现在2013年——《国民旅游休闲纲要(2013—2020年)》发布,这也是首个与春秋假相关的国家级政策,其中明确规定,在放假时间总量不变的情况下,高等学校可结合实际调整寒、暑假时间,地方政府可以探索安排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
根据当地媒体报道,在国家层面总体推动下,2015年,大部分浙江城市开始试行春秋假,主要在普通高中阶段实施,与之相匹配的是一种“一学年二学期四学段”的新教学方式。
春秋假也开始更紧密地与休闲相关联。2019年,国家发改委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改善节假日旅游出行环境促进旅游消费的实施意见》,再次明确“各地可以结合气候环境等情况统筹寒暑假时间,制定出台中小学放春假或秋假的办法”,意在“引导职工家庭在适宜出行季节带薪休假”。
到今年,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进一步提出春秋假的制定“在不改变放假总天数和教学时间总量的前提下”进行,目标也同样在于“增加旅游出行等服务消费机会”。
更多省市也加入春秋假的行列。此前,湖北的恩施,广东的广州、佛山等地已不同程度地探索春秋假制度,而在今年新一轮政策出台后,江苏、四川成都等地也释放出即将跟进的信号。
溢出效应
如果说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是教育部门探索春秋假的初衷,那么,在提振消费变得愈加重要、以服务消费为主的休闲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提振文旅消费的溢出效应已然成为春秋假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与小钟类似,选择在春秋假旅游的杭州家长不在少数,而为解决一些家长的时间问题,杭州还衍生出了针对春秋假的研学项目。据小钟观察,每年放假前,不少机构都会发出研学游推广,学校还会组织相关宣介会。
更为大众所知的是每年春假期间“走南闯北”的“杭州小学生研学团”。今年“五一”期间,“北京的地铁上都是杭州小学生”的讨论在社交媒体上走红,故宫和环球影城成了集聚地,甚至有人调侃,无论是拼“假期余额”还是“约票手速”,都不是杭州小学生的对手。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
与之相呼应的是,杭州研学游也出现新爆点。有当地旅游企业发现,随着杭州“六小龙”出圈,科技主题的研学产品资讯和报名人数翻番,科创旅游的火爆补上了杭州研学经济供给的一端。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高级顾问专家、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前所长杨宜勇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分析,春秋假对居民消费的拉动效果受政策配套、收入预期与市场供给等多种因素制约。从短期(1至2年)看,春秋假可以贡献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约0.4%~0.6%的增量,长期(3至5年)则可提升至约1%~1.66%。
而浙江发展休闲消费潜力颇高。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休闲经济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撰文提到,一方面,浙江作为全国经济大省,人均可支配收入、人均消费支出均位居全国前列,且逐年增加趋势明显,奠定了坚实的休闲消费物质基础;另一方面,浙江省休闲及相关产业发展迅速,休闲产品丰富,正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如何更好释放春秋假对消费的带动效应?一个被不少人提及的因素是,随着越来越多的城市推出春秋假,为避免拥堵影响休假的质量,“错峰”就变得愈加重要。
聚焦浙江各市,“错峰”正是一个突出特点。以今年秋假为例,除杭州安排在国庆前外,绝大多数城市春秋假都安排在11月的不同时间,与周末相连,形成5天假期。其中,宁波的秋假安排在11月12—14日,衢州为11月19—21日。温州则将今年秋假定在11月期中考后,具体时间由各县(市、区)定。
在杨宜勇看来,当带薪休假制度全面落实、市场形成差异化产品、消费习惯从“集中爆发”转向“分散常态”,春秋假的“增量效应”将逐渐显现。
如何“托底”
但孩子“非常规”放假,也不免引发家长的另一重焦虑。
随着越来越多的省市传出春秋假即将落地的信号,一轮新的讨论在网上蔓延开来。一种代表性的说法是:“孩子有假我没假”“双职工难以协调时间陪伴孩子”“不如不放假,由学校看顾更令人安心”……
时间倒推到10余年前,浙江各市也曾面临类似的问题,而到现在,“适应”和“赞同”已成为大部分家长的普遍态度。
图片来源:杭州发布
与小钟类似,提前规划年休假时间,与孩子一起在春秋假出行,是很多家长的选择。而在国企工作的多多,则延续寒暑假的做法,带着孩子到单位看书学习。其透露,孩子多的时候,甚至能单开一个会议室,变身成为他们的假期“自习室”。
多位家长也提到,由于不少家长选择出行,平时管护孩子的托班都会停止服务,学校也会尽量避免在此时开设各类培训班,在一定程度上带来了不便。
而在推行春秋假20余年后,杭州终于谋划对此“动刀”。
今年4月,杭州教育局发布《进一步完善春秋假实施的通知》,提出参照暑期托管的做法,提供春秋假托管服务,且托管服务不收取托管费。数据显示,今年春假期间,杭州共开设278个免费托管点,服务7274名学生。
借托管班的开设,杭州还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春假学堂”。比如,有的以科技为特点,开设数字人、AR眼镜、虚拟实验等课程,也有的组织近距离“研学”,参观社区工作、体验社区活动。
与此相比,不少新“跟进”的城市,则早早将相关保障措施纳入春秋假制度当中。
作为浙江最后一个推出春秋假相关政策的城市,绍兴一面解决家长休假问题,“落实带薪休假制度,建立与中小学春秋假相衔接的休假制度,积极引导、支持和鼓励用人单位落实弹性休假、错峰休假等”;一面提供托管服务,“在春秋假期间开设‘春(秋)令营’、假日营等项目,为带孩子出行难、孩子看护难的家庭就近就便提供公益托管服务和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
事实上,2023年绍兴市教育局在对该市人大代表建议的答复中就曾提到,春秋假的推广面临多方面难题,其中之一正是,由于中小学生春秋假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假期体系,比如家长的带薪休假制度,实施的难度很大。
但杭州市春晖小学副校长来婉萍在接受采访时也曾提到,从杭州的经验看,惯性已经形成,家长只要有能力,还是非常愿意用请年假等方式,陪孩子一起度过这“额外”的假期的。
封面图片来源:新华社(图文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