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医巫闾山的秋韵掠过京西古道的砖瓦,当驼铃音乐节的旋律交织着满族腰铃的脆响,为期十天的“镇山古韵·驼铃新声——辽宁锦州北镇医巫闾山邂逅北京模式口”文化旅游资源交流活动于10月8日在北京圆满落幕。这场跨越山海、诚意满满的“文化走亲”,以音乐为媒、以非遗为魂、以物产为桥,在京城腹地打造了一场融合民俗展演、非遗体验、特产展销的文旅盛宴,累计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市集特产销售额突破5万元,为首都市民和八方游客献上独具北镇风情的双节礼赞。
音浪共鸣:千里相约,情感交融
模式口公园的舞台上,音浪与乡情热烈碰撞,激起阵阵涟漪。北镇歌手赵永彬一曲《乡音乡情》刚唱出“我的故乡在辽西”,便引发台下祖籍北镇的王阿姨热泪盈眶:“没想到能在京城听见家乡的歌!”当《歌唱祖国》的旋律响起,北镇演员与现场的北京市民、游客挥动国旗齐声合唱,嘹亮的歌声穿越古道,成了这个国庆最动人的“山海和鸣”。不同旋律在这里交融,让每一位聆听者都寻得了属于自己的情感归属与文化共鸣。
非遗焕新:传统与潮流的奇妙碰撞
在“剪绎北镇 辽西风华”医巫闾山满族剪纸艺术展现场,小小的剪刀上下翻飞,灵巧之间尽显北方镇山的雄奇与灵秀。国家级非遗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三代传承人现场献艺,百余幅作品将闾山云海、满乡民俗凝于方寸,孩子们围在桌边学做“吉祥格格”剪纸,让非遗福韵融入京味胡同。舞台上更有惊喜:剪纸纹样装点的旗袍走秀《北镇名四方》实现了传统技艺与现代时尚的精彩碰撞,锦州市级非遗腰铃舞以震响的铃铛重现镇山文化的庄重仪式感,热情奔放的《满乡情韵》满族舞蹈赢得了现场观众的满堂喝彩。“原来非遗能这么潮!”带着孩子一同前来体验的陈先生感慨,这场相遇让传统文化变得可感可触。
市集火爆:北镇特产热销,游客“把福气带回家”
“微型北镇”市集成为本次活动的人气高地。沟帮子熏鸡、北镇葡萄、北镇鸭梨、冻梨汁等20余种特产备受青睐。AAAA级景区文创展台更是爆款频出,近百种文创产品亮相北京:医巫闾山打卡印章、青岩寺福猫玩偶、大芦花芦花手拎包、大朝阳道隐谷五谷杂粮成了年轻人的“心头好”,刚毕业的小周笑着说:“把北镇山水‘装’进口袋,假期记忆就不会褪色。”投壶、沙包等民俗游戏区域也始终人头攒动,景区抽奖环节更让不少游客许下“下月赴北镇”的约定,实现“从舌尖到脚尖”的全面引流。
合作共赢:从文化共鸣到产业共融
这场文化盛宴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次短暂的“相遇”,更在于开启了未来长期“携手”的序章。活动期间,北镇与模式口搭建商贸洽谈平台,围绕“北镇福礼进京”探索长效机制,让辽西丰饶物产对接京城市场。两地剪纸艺术家开展“匠心互动”,共同探讨历史文化街区赋能非遗传承的新思路。北镇市文旅局局长王莹带队推介四大AAAA级景区,现场发放旅游资料万余份,接受咨询超5000人次,让“登镇山、品福果、赏民俗”的邀约深入人心,搭建起一座从首都通往“镇山福地”的想象与体验之桥,有效提升了“镇山福地 丰饶北镇”城市品牌的认知度与吸引力。
双节期间,北镇从“走亲”到“走心”,将镇山文化的深厚底蕴巧妙地植入京城胡同的肌理,让北镇的灵秀山水、特色物产与北京丰富的市场资源、广阔的消费前景相融共生。这场兼具民俗文化深度与时尚表达的活动,不仅进一步提升了北镇城市品牌、文旅资源及地方特产的在京认知度和影响力,更以“文旅+商贸”的创新实践,为区域协作、共赢发展写下生动注脚。
(翟宇佳 刘适铖|编辑 中国日报辽宁记者站 吴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