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金周期间,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人流攒动,消费市场异常火爆。出门旅游离不开吃住,单说这个“吃”就差点让游客杨先生吃惊到了。
近日,一则"男子旅游点两个菜花费661元,商家最终退款400元"的新闻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事件的细节是游客杨先生在惠州某海鲜餐厅点了一份炒蛏子(3斤)和一份螃蟹(2.4斤),结账时被收取661元。杨先生告诉记者:“问价格的时候不说,让我们先吃,就这样强行留住了我们。”,他质疑商家未提前告知价格,催促说“先吃再说”,实则剥夺了他了解消费价格的知情权。(资源来自红星新闻)
杨先生为了脱身当晚还是选择了结账,但是回到酒店后越想越气,他将自己的遭遇发到了微信朋友圈,亲友们知道了杨先生的遭遇,纷纷劝他到消管部门举报维权。杨先生次日再次来到这家海鲜店,面对质疑,商家解释称海鲜是按实际重量计费,贵价则是时价变动。直到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后,商家最终才选择退还了400元差价。杨先生收到退款后也表示会立即删除有关朋友圈内容。
这起看似普通的消费纠纷,折射出旅游市场餐饮乱象的深层问题,也让我们不得不思考:在旅游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如何平衡商家利益与消费者权益,构建健康有序的旅游消费环境?
这起事件并非个案。近年来,随着国内旅游市场快速复苏,类似"天价菜"事件时有发生。去年青岛"天价大虾"、三亚"万元海鲜"等事件都曾引发舆论哗然。这些事件暴露出部分旅游城市餐饮行业存在的共性问题:首先是价格标示不规范,有的商家使用"时价""活鲜现称"等模糊表述;其次是计量方式不透明,存在"缺斤短两"现象;再次是服务质量参差不齐,部分商家抱着"一锤子买卖"的心态经营。下面从法律角度和行业发展的角度分析一下:
从法律角度看,涉事商家的行为已涉嫌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价格法》相关规定。根据法规,经营者应当明码标价,不得收取任何未予标明的费用。对于海鲜等特殊商品,也应当在显著位置标明计价单位、计价方式等重要信息。市场监管部门对此类行为的查处力度正在不断加大,但根治乱象仍需多方合力。
值得关注的是,这起事件中商家的后续处理方式。在舆论压力和监管介入下,商家选择退还大部分款项,这种"危机公关"式的应对,反映出当前旅游市场正在形成的"舆论倒逼"机制。随着社交媒体普及,消费者维权意识增强,任何不当经营行为都可能被迅速放大,给商家带来更大损失。
从行业发展角度看,这类事件对旅游目的地形象造成的伤害不容小觑。一个地方的旅游口碑需要长期积累,但可能因个别商家的不当行为而毁于一旦。因此,越来越多的旅游城市开始重视诚信体系建设,推行"诚信商家"认证、建立"黑名单"制度等。如三亚市就曾对涉事海鲜商家实行"一次性死亡"制度,有效遏制了乱象蔓延。
给消费者的几点建议:
对于消费者而言,如何在旅游过程中避免"被宰"?专业人士建议:第一,选择正规餐厅就餐,注意查看营业执照和卫生许可证;第二,点菜前确认计量方式和价格,特别留意"时价""现称"等表述;第三,保留消费凭证,遇到纠纷及时拨打12315投诉;第四,可以提前通过旅游平台查看餐厅评价,了解真实消费情况。
留给我们的反思:
这起"两个菜661元"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政府监管、行业自律、消费者监督三方协同发力。政府部门要完善法规、加强执法;行业协会要制定标准、引导自律;消费者则要提高警惕、理性维权。只有形成多方共治格局,才能从根本上杜绝"宰客"现象,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展望未来,随着旅游市场监管体系不断完善,以及消费者维权意识持续提升,"天价菜"之类的乱象有望得到有效遏制。但也要认识到,市场秩序的规范是一个长期过程,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对于商家而言,诚信经营才是长久之计;对于游客而言,理性消费才能避免纠纷;对于监管部门而言,创新治理方式才能适应新形势。只有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最后,欢迎广大网友就这一新闻案例说一说自己的看法,同时也希望大家点个免费的关注,作者将不断为大家带来更多的社会新闻。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