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国庆合并中秋假期,国民迎来了8天的超长黄金周。
数据显示,2025年国庆假期期间,全社会跨区域人员流动量同比增长6.5%,居民出游意愿持续上升。
新家办研究整理数据发现,70%的订单以家庭为单位出行。最常见的形式是一对夫妻带上父母或孩子的合家欢出游,集中在春节、国庆等长假。而在今年国庆,他们最青睐的目的地集中于欧洲、美洲的小众景点。
在热闹的旅游市场中,高净值家庭正悄然改变度假的定义:他们度假的方式,折射出的是时间观、家庭观与生活哲学。
假期流量的分层进化
2025年,中国旅游市场正在经历一次结构性转变。
根据环球旅讯与数字100联合发布的《2025 Q2中国旅游消费趋势洞察报告》,月收入5万元以上人群的“半自由行”选择率达16.66%,显示出高端客群对自主性与专业度兼顾的旅行方式偏好明显。
与此同时,全球高净值旅行市场持续扩容。麦肯锡预测,到2028年全球奢华酒店与旅游支出将超过3900亿美元,而2023年这一数字尚不足2400亿美元。雅高集团首席执行官塞巴斯蒂安·巴赞坦言,希望到2030年,奢华业务现金流占比能从目前的35%提升至50%。
ITB China发布的《2025/26旅游趋势报告》显示,全球国际过夜人次已达15亿,支出突破1.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1%。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四季度酒店与机票预订量较2019年同期高出20%以上。
假期消费的分层正在变得更清晰。
一端是特种兵式旅游,代表的快节奏探索,另一端是高净值家庭代表的慢生活回归。
他们不追求打卡,而追求私密与舒适——公务舱、别墅式酒店、私人导游与定制行程成为基本配置。
去哪儿的《2025年十一出行预测报告》指出,出境奢华游人均花费突破2.5万元,高星酒店订单同比增长19%。假期经济不再只是流量竞争,更是人群结构的再分配。00后、小镇青年、花式遛娃家庭、奢享玩家,共同构成了新的度假画像。
而在高净值家庭看来,旅行是一种生活投资——投资的是时间、关系与记忆。
旅行
不只是目的地
对高净值家庭来说,旅行不只是“去哪里”,而是“怎么去”和“与谁去”。
他们见多识广、时间稀缺、价格敏感度低,却对体验细节极度挑剔。
正因如此,私人定制成为主流趋势。高端旅行顾问正在取代传统导游,成为理解客户生活方式的私人管家。从出行计划、行程设计,到酒店对接、文化活动安排,服务的颗粒度被不断细化。
在一份携程高端定制业务数据中,欧洲、美洲依旧是主力目的地。平均人均消费约8万元,如果叠加稀缺资源或延长旅行时间,有些路线单价可超过20万元。
但对这些家庭而言,昂贵并不是目的,他们更看重确定性:航班准点、安全舒适、行程节奏可控。
相比年轻旅客追求刺激与自由,高净值家庭更注重可控的放松。
带着孩子与长辈同行,他们希望航班时间不太早不太晚,住宿位于安全地段,行程兼顾文化、教育与休闲。
旅行不再只是游览,而是一场家庭关系的再平衡——让不同代际的生活节奏在有限的假期里重新对齐。
一个显著变化是:“体验设计”正替代“目的地打卡”。
越来越多的高端产品加入艺术观展、自然疗愈、在地文化课程等内容。
旅行社也开始与艺术机构、健康管理公司、家庭教育机构合作,把“旅行”变成“家庭时间”。
高净值家庭的度假哲学
度假,是少数不需要理由的消费。
但对高净值家庭而言,它背后隐藏的是一种关于“时间价值”的哲学。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几乎被工作与责任占满,而度假,是他们为“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付出的最高溢价。
他们愿意为一个平稳的航班、一家安静的度假村、一顿由私人厨师准备的晚餐,投入数十万甚至上百万。
买的不是物质享受,而是一段可控的、无干扰的时间。
为了让客户感受到“被理解”,不少高端旅行供应商开始在服务中加入细微的人文关怀——行前测试旅行偏好、旅途中提供儿童安全座椅与专属玩具、行后赠送影像回忆录。
这些细节,成为区别“高端”与“昂贵”的关键。
新家办研究观察发现,中国的高端旅游市场仍处在早期阶段。
一方面,消费者对高端服务的价值认知尚未成熟;另一方面,真正理解高净值人群生活方式的专业服务人员仍然稀缺。
但趋势正在明朗:高净值家庭的旅行,是为了追求更多体验,为了拥有片刻无事可做的自由。
「本文章观点不构成投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