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刚刚过去的国庆长假,中国的00后们,在消费市场上,打了一场漂亮的“非对称对垒”。
导火索,是某些旅游城市酒店近乎疯狂的涨价行为。 某地某酒店从90元涨到1000元;另一地某酒店从849元涨到5534元;经济型连锁同样“放飞”:阳朔、汕头等十余座城市某庭酒店涨幅高至3倍。 一间平时一两百元的普通客房,敢在国庆期间标价上千元,涨幅高达数倍甚至十倍。这已经不是简单的市场调节,而是一种对消费者耐心的透支,是一种“节假日一锤子买卖”的陈旧商业逻辑。
▲图源网络。
若在十年前,70后、80后的游客们,或许会一边抱怨,一边咬着牙下单。因为“来都来了”的传统观念,以及对于“规规矩矩住酒店”的路径依赖,让他们成为了价格体系中被动的接受者。
Part 01
但00后,不吃这一套
去哪儿网调查显示,62%的年轻游客只愿接受300元左右的住宿。 面对酒店价格一飞冲天,00后“怒了”——不是酒店住不起,而是帐篷更有性价比,帐篷一搭,就是一夜——“省下的钱多吃吃喝喝玩玩,不香吗?”
▲图源网络。
他们的“整顿”手段充满了智慧——迅速构建了一套低成本解决方案:用清醒务实的消费观,对旅行本质重新定义。
核心装备:一顶帐篷。这并非苦行僧的装备,而是集卧室、客厅于一体的“移动精装房”。成本仅需数百元,却可以覆盖整个假期乃至未来的无数个假期。这笔账,00后算得清清楚楚。他们用一次性的固定资产投入,完美对冲了酒店价格的周期性波动。
▲图源网络。
组织形态:模块化协作。一个十几人的团队,派一人负责预订酒店,核心功能不是住宿,而是获取“洗澡权”和“充电权”。其他人则分散在周边的帐篷营地。不少用户分享“订1间钟点房+4顶帐篷”组合,平均每人每晚成本仅20元。
战略迂回:发掘“价值洼地”。当其它人徘徊网红民宿时,他们逆向操作发掘“老干部酒店”——招待所、疗养院——价格稳定,服务规范,安全性高。某省直招待所假期入住率同比提升180%,均价仅上浮18%。
Part 02
这是一场“定价权”的争夺战
这表面上是年轻人图省钱,其深层,是新一代消费者向旧有价格体系发起的“定价权”争夺战。
过去的商家,凭借信息不对称和节假日流量红利,掌握了绝对的定价权。你不住,总有别人住。这是一种卖方市场的傲慢。
但现在,00后用脚投票,用实际行动宣告:“你的定价权,在我这里无效。”他们通过社交媒体,将帐篷攻略、免费资源地图迅速传播,形成了一种消费领域的“统一战线”。
他们不抗议、不争吵,只是默默地搭起帐篷,然后第二天开开心心地“逛吃”。这像极了国际关系中的“非暴力不合作”——你可以定你的价,但我不参与你的游戏。
Part 03
全球视野与历史维度
我们把视线拉远一点。这种年轻一代反抗高生活成本的方式,在西方表现为“躺平”和“不合作”,但中国的00后,展现出的是一种更具建设性的“创意思维”。
他们不是在简单地“拒绝消费”,而是在“重新定义消费”。他们将旅行的核心从“住哪里”拉回到了“玩什么”和“和谁玩”。这种对体验本质的追求,与全球Z世代(95后-00后)的潮流完全同频。
从历史维度看,70后追求安稳,80后背负压力,90后开始觉醒,而00后,作为成长于中国国力巅峰时期的“平视一代”,他们拥有前所未有的文化自信和选择自信。
他们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传统,只忠于自己的价值判断。
Part 04
未来的商业逻辑必将改写
未来的商业,必须重新思考与年轻人的相处之道——00后不是不愿意花钱,而是要求每一分钱都花在“价值共识”上。他们可以为兴趣一掷千金,也会为不公的价格一毛不拔。
00后的这次“整顿”,已经开始产生实际影响:国庆前夕,“帐篷”“露营”的搜索量暴增300%,而高端酒店预订量则同比下降。这直接反映了年轻消费者选择的变化。
话说回来,酒店为什么敢这么涨?因为供需失衡,因为房间减少,因为资本要利润,就是这么直接的冷酷逻辑。一句话,你平时不旅游,就等国庆,那就得接受国庆的价格。
但市场不是法外之地。法律红线要拉起来,信息对称要做起来,供给弹性要放出来,价格熔断要设起来,配套底线要托起来。
这不是回到计划经济,而是在市场失灵的时候,拉一把,扶一下,让游客不至于露宿街头,让商家不至于唯利是图。
政府不用直接给酒店标价,而是:
依法打击价格欺诈与毁约,搭建实时房价平台,削峰填谷;
简化审批,把闲置商业房、培训中心、高校宿舍快速改造成节假日客房;
对涨幅设定“熔断”而非封顶,让守法企业享受减税、水电优惠,违规者付出信用代价;
同步延长地铁营运时间、开放营地、保障夜停,让选择不住酒店的游客也能安全体面过夜。
这样才能把“逢节必涨、逢涨必吵”变成 “价格可预期、出行有尊严”的良性循环。
既尊重“淡季赚钱靠市场、旺季回本也靠市场”的商业逻辑,也守住 “游客不被宰、城市不被骂”的底线——这才是 “有为而不乱为”的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