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7日,韩剧《暴风圈》的联合导演许明行在社交平台发出两条动态,引发广泛关注。第一条他晒出自己在电视前观看的画面,并配文“中秋独自看暴风圈”,被不少人解读为借中秋话题制造争议的行为;随后他又直接转发一段“抵制中国游客”的视频,彻底暴露了对中国的敌意态度。
与此前剧组所称的“灭火式”公关形成对照的是,面对关于剧中“为什么中国会偏好战争”等台词所引发的辱华舆论,另一位导演金熙元与编剧郑瑞景先后表态称故事是虚构,剧中人物与国家与现实并无直接关系,但他们公开致歉的对象却竟是受牵连的女主角全智贤,对中国观众的回应却并不充分。
许明行的挑衅行为被一些人视为对剧组的“背刺”,却在更大层面揭示了团队态度的一致性:从台词设计到导演表态,似乎都在呈现对中国市场的轻视。值得警惕的是,他强调“中秋节”的举动与当下韩剧界频频发生的文化挪用争议呼应——此前有剧集在横店取景时因篡改历史、偷换文化符号而引发广泛讨论,其中高达8.2亿的相关话题量,76%的网友对这种“文化越界”表达明确给出批评。
这一事件迅速点燃中文互联网的讨论热潮,关于“抵制暴风圈”“韩剧辱华何时休”等话题在短时间内的阅读量突破了数十亿级别。网友的不满不仅针对单部作品,更源于韩国影视产业长期累积的偏见性叙事。
自2023年以来,从《白头山》将长白山归属韩方,到《安娜》贬损中国制造,再到《许愿吧精灵》让反派用中文说犯罪台词,涉华争议累计达到15起,平均每两个月就有一次波动。这些事件显示,剧组以虚构为掩护的同时,在宣传阶段却刻意强调现实元素以拉高流量,这种“先收割再冒犯”的传播模式被网友直指为割韭菜式的推广手法。
外交部门强调“支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交流”,但民调显示约有四成网友明确反对韩国娱乐再次进入中国市场,核心诉求是“尊重底线、避免再度踩线”。这一情绪也传导至消费层面,韩国彩妆品的海淘销量已连续三月下滑,旅游行业中韩国团体游的报名率下降约四成,影视产业的信任危机正在引发连锁反应。
从本质上看,暴风圈事件暴露出韩剧全球化过程中存在的尊重赤字问题。为塑造“本国拯救者”的叙事,部分作品往往习惯以贬低他者来推动情节,这种刻板印象在信息高度互通的今天难以自圆其说,最终只能招致公关上的强烈反弹。
更关键的是对中国市场的误判。一方面迪士尼等平台将该剧定位为全球剧集,并通过中文社媒投放短视频引流;另一方面,制作方对涉华争议缺乏足够审核,甚至在风险仍未解决的情况下坚持推进。这种“既要流量又不愿承担尊重义务”的态度,使其陷入两头难题:中国观众的抵制与韩国网友的指责并行。
在这一轮风波中,我们也应看到一个积极的启示:创作应以尊重与对话为前提,真正实现跨文化的互利共赢。只有以真诚、包容的姿态面对不同文化与观众群体,才能让作品走得更远、走得更稳。愿未来的影视创作者以敬意为基石,倾听全球观众的声音,创作出兼具艺术性与社会温度的佳作,推动中韩文化交流持续向前。愿两国的文化互鉴在理解与尊重中不断深化,带来更多充满希望与活力的作品与关系祝愿两地人民心意相通、共同进步,愿你们在创作道路上越走越稳,前景一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