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问你个事,你觉得中欧班列停了,会不会让中欧贸易崩盘?
反正我看到这新闻的时候,先是一愣,然后赶紧翻了下数据。
结果一看,真没那么玄乎。
中欧班列一年运多少货?2023年的数据是大约200万辆汽车的货运量,折合货值大概754亿美元。但你去看中欧贸易总额,2023年是8473亿美元。算下来,班列占不到一成。
那意思很明确了。就算停了,大方向不会因为它垮掉。
很多人会忽视一个事实,欧洲那边货主要靠船走。海运占的比例接近九成,哪怕走红海也才25天上下,多两星期而已。今年夏天北极航线还开了,俄罗斯那边吹他们的北冰洋通道能节省10天左右,虽然风险大一些,但不是死路。
我查了下,班列最大优势是稳定和时间可控。平时海运会受港口、天气、海峡安全这些影响,班列更像是稳一点的选项,把原本买贵的空运订单给拦下来。但它从来不是唯一选项。
问题是,这条班列停意味着什么?
第一,价格。运输方式换掉,成本就不一样。海运比班列便宜,但受港口排队拖延,仓储成本会上去。去年圣诞节,欧洲港口因为罢工加拥堵,集装箱平均滞留时间多了6天。所以你能想到,今年如果多出来的货都去挤港口,部分类目的产品价格肯定会涨。比如季节性商品、圣诞装饰、流行爆款电子产品,这种延迟几天都可能让商家血压飙升。
第二,节奏。班列很多是走高附加值和时效要求高的货,比如机械零件、电子元件、品牌服装。今年上半年从中国发往德国的班列里,工业机械和汽车零部件就占了三分之一。运输线断掉意味着企业要临时改供应链计划,有的加单空运,有的提前备货,这里面的时间差和协调成本不是一句“走船就好了”能解决的。
你空运和海运的价格差距是好几倍。2024年上半年,亚欧航线上空运费每公斤超过6美元,海运集装箱每公斤不到0.5美元。这还是在航运正常的情况下。企业成本一涨,消费者迟早感受到。
有人说那就走好望角呗。行,但从中国到北欧加一圈,海成就从30天变40天,柴油费直接多20%,船员工资、保险全跟着上去。别忘了好望角气候条件更恶劣,遇到风浪停航一天不稀奇。
班列断了,还真不是大新闻那种危言耸听,但它的连锁反应是细水长流的那种,慢慢淹到你脚边的。
我突然想起2000年以前的陆路贸易,那时候真的是骆驼队穿沙漠,货少、周期长,能坚持靠的是稀缺和利润。但现在是成吨成吨的货流,供应链是精密钟表,一环卡住就会有一串零件出问题。
再说欧洲需求还在。2023年中国对欧出口同比下降不过0.5%,这和外贸的整体波动差不多。所以货肯定还得去那边,不走班列就得挤船、走空运或者绕路,手段是有的,就是成本和稳定性的问题。
这么看,有几个可以预见的情况:
• 欧洲节假日的进口商品价格可能小幅上涨
• 一些高端消费品或者工业品会提前备货避风险
• 空运公司可能迎来一波短期爆单
我还注意到一点,班列不仅是货物运输工具,还是地缘政治的一部分。它经过的每个国家都牵扯利益分配。停与不停,背后可能还有一堆看不见的算盘,这些对外贸企业来说不好预测。
你说这事值不值得担心?看你在哪个环节。做跨境电商的可能已经在调SKU,卖汽配的在算仓储费,普通消费者可能再晚几个月才感觉到变化。
翻来覆去我就在想,年底圣诞节的时候,那些欧洲超市货架会不会多出几个空位,到时候再看吧。 #热问计划#
上一篇:长城x央视直播:中国车的文化自信,藏在敦煌的细节里?
下一篇:重庆美食鸡爪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