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工人日报
“峨眉山猴子终于遭报应了,猴王天灵盖被一枪崩碎,其他猴子吓得屁滚尿流、四处逃窜……”最近,一段四川峨眉山发生“人猴大战”的短视频在网上大量传播,引发热议。视频中接连出现峨眉山猴子抓伤幼儿、推倒老人致其瘫痪、将女游客推下山崖等画面,发布者声称,因猴群频繁与游客发生争执,景区工作人员将猴王击毙。
一条视频里充斥“坠崖”“击毙”等敏感词汇,讨论着“动物伤人”“景区管理疏漏”等公共安全议题,几乎精准踩中公众的焦虑点。但网安民警对其进行“逐帧排查”,发现视频内造谣节点达11个,由多个谣言混剪,AI合成痕迹明显,几乎没有真实的东西。
其中,峨眉山的藏酋猴是短尾猴,但“击毙猴王”画面中的猴子却是长尾猴,经比对确认,这个片段剪接自媒体报道的“国外农场发生猴患时狙杀猴子”视频;男婴被猴子咬伤事件为2011年一家三口在某公园游玩期间发生,并非发生在峨眉山景区;而“人猴大战”“猴王逼死妙龄少女”等情节,则纯属胡编乱造。
移花接木、张冠李戴、无中生有……这些炮制谣言的手法,公众并不陌生。从之前的“杭州女子取快递被造谣出轨”“红老头”事件,到最近的“贵州文昌阁多只小猫被挖眼”,此前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面对猎奇的、让人上头的情节,不少人还是瞬间被“点燃”,来不及分辨真假,点赞、评论,稀里糊涂地成为传播链上的一环。
谣言的危害不容小觑。近年来,受虚假不实信息的影响,有的景区客流下降,有的企业商誉受损,还有的受害者陷入抑郁乃至社死的的境地。更重要的是,频繁的质疑与反转,会削弱社会信任感,甚至引发群体对立。
互联网时代,辟谣的速度远不及谣言传播速度。一方面,借助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有人动动手指,就能无门槛、批量化、低成本地生成谣言,拼接场景、伪造画面变得轻而易举,这类新型谣言往往更加逼真、更具迷惑性;另一方面,平台算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很多谣言因为浏览量高,被优先展示、在更广范围内推送,导致更多网友上当。而辟谣信息常因“内容平淡”无法获得同等量级的推荐。很多时候,讨论声量变小是因为热度自然散去,人们只是转移了视线,而非知晓了真相。
网络谣言的产生源头,往往是一些别有用心者设置议题、东拼西凑、添油加醋,这其中,既有以敲诈勒索为目的的“黑公关”“黑水军”,也有“流量至上”的自媒体博主,以及“唯恐天下不乱”的“键盘侠”——造谣、传谣的变现机制逐渐多元,利益分配越发复杂,网络谣言的“雪球”越滚越大。
随着新技术层出不穷,眼见未必为实,有图也不注定意味着有真相。
有关方面应建立快速响应和辟谣机制,同时加大打击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进一步明确网络谣言链条上各方的责任。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技术和算法固然是中立的,但技术和算法的运行者须担起道德责任和社会责任,要流量但不能唯流量,更要唯真唯实,加强技术识别和人工审核,打响“真相保卫战”,从而赢得用户信任。广大网友应多一分警惕、多一点耐心,面对夸张的、耸人听闻的内容,不妨让“子弹飞一会儿”,给真相的调查留出时间。
打击网络谣言,我们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