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注意到了吗?
上海一些公园正在悄悄改变
上周一,《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施行,本市不少公园不再将宠物、帐篷等“拒之门外”,而是对适宠、“躺平”等社会关注度高但争议大的“升级版”游园需求开启了新探索。
新规施行一周
各公园情况如何?
市民接受度怎样?
观点有哪些碰撞?
新民晚报记者探访多座公园
了解“新规”背后的“乐与痛”
▽
虹口:和平公园提供“代客泊宠”
上周,家住瑞虹新城的周女士突然发现,和平公园1号口广场能带宠物进去了,还多了4个专用“泊狗位”。“我每天都遛狗,本来只能沿新港路走走,昨天突然看到公园竖起了‘宠物友好’的牌子,走进来后不仅没被阻拦,还遇到了其它狗。”周女士说。
和平公园泊狗位
“代客泊宠”更贴心
记者看到,新增的“泊狗位”位于公园党群服务中心门口,不仅有可拴狗的铁圈,还装上了太阳能灯供晚间照明,边上则有一些围挡。不仅如此,公园还提供“代客泊宠”服务。“如果游客想上个卫生间,或者去吃点东西,可以把宠物交给保安,他们会帮忙把狗拴在泊狗位上并稍加看管。”虹口城发公园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璇表示。
广场上的三家商户,也不同程度对宠物说“yes”。Manner咖啡店堂内外和肯德基外摆区域都可以携宠进入,和平园艺中心则因通道狭窄、植物较多而要求宠物被抱起入内。
“咖啡店在公园里面,以前遛狗时想买咖啡却进不去。现在出门前手机下单,到店拿了就走,方便多了。以后天凉快了,还可以和狗狗一起晒太阳喝咖啡。”正在Manner点单的杨小姐告诉记者。“这几天有不少客人带狗进来点咖啡,只要牵好绳子,不影响其他顾客就餐就行。”店员说。
和平Manner咖啡
配备保洁“六件套”
有人叫好,也有人担忧,尤其是常来遛娃的家长和散步的老人。“有些小朋友和老人怕狗,万一受惊跌倒怎么办?考虑到安全和卫生问题,公园里最好还是不要让宠物进入。或者划一块封闭区域,将人狗隔开。”推着婴儿车的张女士说出了不少游客的担心。
“我们完全理解游客的担心,所以在开放前做了大量准备。”虹口城发公园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张一平说。记者看到,新增的应急处置柜里,捕狗工具和防穿刺手套、脚套一应俱全,还配备了硬隔离设施,以防宠物狗的叫声和气味吸引来流浪狗。
入园宠物种类和携宠人的行为也有限制。参照本市《禁养犬只名录》,禁止烈性犬、大型攻击性犬种入园,携宠人须持有效养犬登记证明、狂犬病免疫标识。且宠物须全程牵引,大型宠物须佩戴嘴套。同时,携宠人不能使用伸缩绳,只能用长度小于1.5米的刚性牵引绳,且须主动避让老人、孕妇、儿童及怕宠人群。此外,广场上的瞬时最大宠物承载量为30条,超过数量就会限流,开放时间也暂定为8时到20时。
广场开放后,每名保洁员的腰间都新添了“六件套”腰包,包括带塑料袋的粪便夹、铲子、镊子、小抹布、钢丝球、专用清洁剂等。“只要看到粪便,我们就及时捡起来。也有人会自己带袋子,主动捡掉。”保洁员夏金星说。
和平保洁员身上的“六件套”
据悉,或许是因为高温和知晓率不高,第一周来园的宠物数量并不多,开放首日只有七八条狗进来遛了一圈。预计到10月,狗狗数量会增加。目前,园方已细化了安全、保洁等管理流程,并在广场上增设了保安岗和保洁岗各一名,今后将根据实际情况继续调整。
虹口的另一座宠物友好试点公园是面积5000多㎡的昆山公园,目前园内已摆出了“宠物(限犬猫类)友好管理规定”公示牌。“昆山公园有3个出入口,面积也不大,目前全园都向宠物开放,也没有设置数量上限,想看一段时间再定。”王璇表示,像和平公园一样,针对宠物入园,昆山公园周边居民的意见也有分歧。
帐篷上限15顶
除了宠物,和平公园还新增了一片帐篷区“躺坪”,于双休日、节假日的8时至17时开放。每逢开放时段,园方会在此增设两名保安,提醒游客文明搭建。
和平公园帐篷区
上周六是帐篷区开放首日,记者看到,1000多㎡的草坪上,8张躺椅带来了满满的“松弛感”,4张供亲子家庭使用的网状躺椅也很受欢迎。抬高地势在树下打造出的一块斜坡,可以供游客“躺平”。
和平公园帐篷区的躺椅
草坪边,保安和志愿者正在巡回视察。一名保安表示,首日整个上午只搭了一顶帐篷,是家长带着小朋友来放松,“太热了,帐篷里像烤箱,到10月份就会多了。”记者看到,草坪周边竖着《帐篷区管理规定》,明确最大承载量为15顶,不允许使用天幕,禁止使用风绳、地钉固定帐篷,帐篷占地范围不大于5㎡,且禁止使用明火行为。
对于这些“限制”,正在躺椅上休息的游客认为非常合理:“搭帐篷不能影响别人,风绳和地钉确实容易绊到人,应该严格管理。”
长宁:试运行后形成“自治公约”
而在长宁,宠物和帐篷的“入园之路”,更多采用的是“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理念。目前区内开放海粟公园和古北市民公园进行“宠物友好”试点,希望通过一两个月的试运行,引导各方形成相对合理的“自治公约”。
各方诉求存在矛盾
海粟公园是一片靠近商业体、美术馆的开放空间,上下班高峰时承担着通行功能。目前,园内划出一块草坪供宠物活动,也设有两处宠物饮水和粪便收集器,园内多处告示牌则对宠物办证、牵绳、嘴罩等作出提醒。不时有市民牵着狗在草坪和小径中穿行,与早锻炼的市民同享绿荫。
海粟公园饮水和粪便收集设施
对于宠物入园,市民意见不一。每天都来跑步的谢女士告诉记者,与宠物共处并没什么影响:“只要确保干净,及时处理粪便,就可以接受。”但也有市民激烈反对,认为宠物入园产生的声音、气味、安全风险等,会对游客带来困扰,“有时候几十条狗聚在一起,我们吓得不得了!”
虽然目前划定下沉式广场可以遛狗,但养宠者仍希望更多空间。正在遛着一条拉布拉多的严女士说:“我对不牵绳、不捡粪便的狗主人并不认可,但也希望社会多一点善意给狗狗,宠物也需要社交,晚上是否能让它们有个场地自由活动?”
对于各方诉求,海粟公园园长陈雷达表示,9月1日前已做了多套方案,目前确定的“宠物友好区域”离商业体较近,举办宠物活动较方便,且与行人的行走动线不冲撞。记者获悉,这里宠物数量较多,且因有宠物商店的缘故,不少人会特意从别处赶来参加活动。
“部分游客畏惧宠物,我们会在试运行过程中收集民意,也会通过街道和居委进行摸底,根据情况不断调整。同时,我们希望多个部门共抓共管,共同维护好公共空间。”他说。
划定区域错峰遛狗
与海粟公园的商业融合不同,古北市民公园遛宠是周边居民的“刚需”。公园被古北璟辰社区、古北嘉年华庭等居住区包围,面积14910㎡,晚上不少上班族会带着狗狗出门。公园园路是一条生态型绿道,座椅极富设计感,不时有市民牵着狗狗悠闲散步,还有人自带宠物背包和便携水盆,坐在椅子上享受着爱宠的陪伴。
古北市民公园告示牌
“公园前身是绿地,一直是宠物友好的。去年改造后,管理用房变成了古北市民中心和上海政协全过程人民民主实践点两个共享空间,来往的市民更多了,如何规范宠物管理就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古北市民公园园长陈志亭说。
他表示,在前期沟通中,养宠人希望在特定时段开放一片区域让狗狗“跑一跑”。考虑到晚饭后老人小孩也会来公园游玩,目前商定的是“划定区域+错峰”,晚上八九点后将草坪向宠物开放约半小时,现场增设保安,“从目前试行情况看,还没出现什么问题。”
通过试点形成公约
为何选择这两个公园试点?长宁区绿化市容管理局副局长王晔菲表示,海粟公园双休日时常举办宠物相关活动,具有“文商旅绿”结合的基础。今后,希望能在该点位结合商业模式引入市场机制,比如邀请宠物商户参与管理,形成“社会共治共享”模式。
古北市民公园周边居民对自治热情较高,且遛狗是“刚需”,因此管理方希望开放后通过收集民意形成自治公约。“对于新规中市民有需求也有争议的部分,我们的理念是既不主动倡导,也不主动反对,让它自然发展。通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收集汇总人民意见建议,确定承压能力和需要改进的部分,再探索适合长宁的管理制度。”王晔菲说。
虽然目前长宁区开放新虹桥中心花园搭帐篷,但王晔菲表示,其实区里很多公园的草坪都可以进入,铺块野餐垫吃点美食,哪怕不搭帐篷都很惬意。“中心城区公园客流较大,如果开放帐篷搭建,受影响者比受益者多。考虑到帐篷一搭就是大半天,我们觉得大家是愿意在路途上多花些时间的。”她说。
她还透露,试运行期间,长宁区绿化部门将加强与属地街镇的沟通,考虑在10月召开座谈会,邀请居民代表、游客代表参加,使公园管理真正符合人民群众的需求。下一步,长宁区还准备制定公园自治管理“一张图”,在不同公园采取多元化管理模式。
“挖潜”开放难点多多
公园诚意勿被消耗
公园绿地尽量扩大帐篷区域,加强对宠物(犬)友好公园或公园宠物(犬)友好区的管理,确定儿童自行车、儿童三轮车、玩具滑板车等的入园政策……9月1日起,《关于加强本市公园绿地开放管理的指导意见》正式施行,旨在进一步规范公园绿地管理,回应市民多元化游园需求。其中,针对宠物、帐篷等关注度高的话题,《意见》明确各公园应根据自身情况挖掘潜力并细化管理。
“挖潜”开放并不容易
根据“绿色上海”查询结果,目前本市可搭帐篷的公园有77座,“宠物友好”公园有46座。《意见》施行后,已有不少区公布了新增宠物入园或帐篷搭建的公园名单。
比如黄浦区新增大吉路绿地、静谧花园及广场公园(黄浦段)H6地块限定区域允许宠物入园,新增古城公园和广场公园(黄浦段)H6区域允许搭帐篷。虹口区新增和平公园、昆山公园允许宠物入园,新增和平公园帐篷区域。长宁区在海粟公园、古北市民公园试点宠物友好,在新虹桥中心花园供搭帐篷。宝山区的“环上公园”大黄村公园中的免费“宠物友好乐园”已开放。普陀区没有围墙的公园,原则上都不限制宠物入园……随着各区试点公园的增加,今后这份清单还会增加“新成员”。
虽然各区、各公园纷纷“挖潜”,但要迎接宠物和帐篷入园并不容易。首先是管理成本陡增,以和平公园为例,除新增设施设备外,宠物区域、帐篷区域均须增设保安、保洁岗。此外,帐篷区需要更换耐踩踏草种并维护“颜值”,更换成本和养护成本都不低。
管理风险的增加也不可避免——帐篷搭建会否带来安全隐患?爱宠和怕宠人群今后是否会产生矛盾?从以往经验来看,这些问题似乎都可以预见。
更大的压力来自于如何平衡市民的不同诉求,寻找“最大公约数”。“适老、适幼和适宠之间,天然就有矛盾。开放第一周,我们就接到了游客反对宠物入园的电话。还有游客要求除了双休日外,在周一到周五也开放草坪搭帐篷。”张一平无奈地说。而陈雷达的微信中,也保存着不少与激烈反对宠物入园游客的聊天记录。
还有一线管理者认为,面对开放后可能增加的不文明行为,公园没有执法权,缺乏强硬手段。现行《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并未对宠物、帐篷、噪声等争议较大的行为明确禁止,因此《意见》的施行无法对不文明行为进行约束。
公园诚意别被消耗
“吃力不讨好”,为什么还要开放?多位业内人士指出,公园具有普遍服务的功能,应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而“适宠”、提供情绪价值更是上海公园的发展趋势。公园1.0版本是为百姓提供游园休憩场所,2.0版本则融入了文化、旅游、生态等内容。如今应往3.0升级,即提供更多情绪价值,让大家“入园即回家,开门即入园”,让百姓成为公园的常驻民,将生活和消费更多融入公园。
不过,管理方最担心的,还是公园的“善意和诚意”被部分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消耗。“什么都不做当然是最方便的,我们拿出了最大诚意提供更多服务,但如果某些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导致别的游客反感,最终‘管理不力’的帽子还是落到我们头上。这会把园方的诚意打回原点,把善意消磨殆尽。”张一平说。
记者注意到,此次《意见》中有一条“游客作为自身安全行为责任人,应该提高安全游园意识”,这是以往没有提出过的。这也意味着,游客应该对自身、监护对象和携带宠物的文明和安全负责。
对此,市绿化市容局公共绿地处处长管群飞认为,公园加强开放后,是否应将所有的管理责任都落在公园管理者身上,值得商榷。“开放后的公园就像一个街区,公园管理也应转变为社会治理,各相关部门都应参与进来。我们正考虑修订《上海市公园管理条例》,力争在各方责任的落地方面有所突破,其中也包括市民游客的主体责任。”他表示。
新民晚报原创稿件
记者:金旻矣
编辑:李争
编审:魏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