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8日—9日
2025年
山西省文旅发展主题推介活动
在晋城举行
太行日报刊发重磅专栏
聚焦各县(市、区)文旅发展
本期聚焦陵川
以清凉之名赴康养之约
近年来,陵川县立足“南太行之巅”的独特区位,依托生态、气候、文化、药材等资源优势,坚定实施“生态立县、绿色发展”战略,将文旅康养产业纳入县域高质量发展“五大牵引性工程”,全面构建产业发展格局,率先破题民宿提质升级,力促业态深度融合创新,探索出一条“生态价值转化”与“产业融合发展”的特色路径,进一步擦亮了“清凉胜境 康养陵川”品牌。
发展格局初步成型
全域融合基础夯实
陵川县坚持以王莽岭景区为龙头,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为纽带,以多个景区景点为支撑,推动产业从“单点开发”向“全域融合”转型,构建“一山牵引、一路串联、多极支撑”的全域全季全系发展新格局。2024年,全县接待游客901.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45.2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68%和16.89%。
“龙头”带动效应显现。集中力量打造王莽岭龙头景区,总投资26亿元实施20个提升改造项目,建成功能各异的四大片区,实现基础设施、功能配套、公共服务、运营体系和营销推广全面升级,成功创建太行锡崖沟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全省唯一),并积极争创国家5A级景区,不仅示范带动全县“A级景区倍增”,也辐射锡崖沟、马武寨、营盘等周边村庄发展起康养民宿、休闲农业、文化体验和徒步探险等多元业态。
王莽岭景区
太行锡崖沟旅游度假区
“一路”串联激活全域。136.6公里长的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串联9个景区景点,辐射7个乡镇130个行政村近10万人口。坚持“公路+旅游”理念,一体推进“路、景、村、业”和“五大配套系统”建设(慢行系统、服务系统、景观系统、信息系统、农田财化系统),16个“康养小镇”串点成线,全国首条音乐公路、150余公里步道和骑行道、7处精品驿站、5处观景台、17处停车场和40处休憩点全面建成,“陵川数字交旅”APP平台上线使用,沿线三大康养精品片区(“百里云霞 动享横水”“太行药乡 静养松庙”“西游文化 寻秘高老庄”)形象初现,一批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文旅康养产品获市场认可。目前沿线经营主体超3000个,带动近万人回流就业,人均年增收约3000元,成为名符其实的“黄金廊道”。
太行一号旅游公路陵川段
“多极”支撑丰富业态。以“A级景区倍增计划”为契机,陵川积极推进棋子山森林康养基地、七彩太行旅游度假区、自在荒野山地运动度假公园等重点项目。目前,全县已创建A级景区12家。以七彩太行(冰雪运动)、自在荒野(山地探险)等为代表的新兴业态,以及中奥冰雪嘉年华等国际交流活动,持续吸引业界和媒体关注。创新推出太行四季游、交旅一体游、康养民宿游、山地运动游等多条线路,打造3大“夜经济”特色街区,开发“陵川有礼”系列旅游商品6大类百余种,持续完善文旅康养消费链条和发展框架。
民宿发展率先突破
全力打造行业标杆
作为全市文旅康养产业的“桥头堡”和“前窗口”,陵川县瞄准“中国民宿第一县”目标,在民宿发展上率先破题,通过建设“太行山精品民宿集聚区”,推动民宿产业从“数量增长”向“品质升级”转型。目前,全县已打造34家精品民宿,带动700余家民宿整体提质;2024年接待住宿游客348.66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4.27亿元。
陵川精品民宿
高站位规划,系统化推进。按照“一年打基础、两年见成效、三年大跨越”的总体思路,明确 2026年实现 “百村千家万间房”目标(100个民宿村、1000家经营户、10000 间客房);围绕“太行云顶”和“太行水乡”两大示范带,委托专业机构编制发展规划与行动计划,统筹政策、要素、设计、建设、配套等工作,确保产业发展方向不偏、力度不减。
高标准建设,差异化定位。锚定“一宿一主题、一宿一特色”建设标准,深度融合太行山水生态和历史人文底蕴,系统梳理古建、状元、红色、围棋、中药等地域文化IP,巧妙融入中医食补、非遗传承、徒步探险等体验元素,培育打造“母亲茶庄”(连翘茶非遗体验)、“七彩太行云栖部落”(冰雪运动+星空露营)等标杆项目,形成“一店一风景、一宿一故事”产品体系,构建起具有高辨识度的陵川民宿品牌符号。
高素质运营,专业化服务。通过“人才孵化+服务保障”组合拳,组织民宿主理人、运营管家等赴莫干山、袁家村、黄河宿集等标杆目的地研学,移植先进运营模式。同时,推动成立市、县两级民宿行业协会,提升服务质量,规范行业标准,加强体系建设,新引进2家专业服务公司,提供布草清洗、智能设备租赁等配套服务,推动民宿产业品牌化、品质化、品位化协同发展。
高水平保障,创新化赋能。推出全国首创的民宿证照“极简审批模式”和“全程帮办代办”服务,将29个事项并联审批,办理时限从400余天压缩至170天,相关经验入选全国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组建县乡村三级“小陵通”帮办队伍,为512家民宿办理特种行业许可证;建立“民宿用地储备库”,收储20个重点村2193间闲置房屋和131.47亩用地,有效破解要素制约。
多元业态协同发展
融合模式持续创新
陵川县立足资源多样性,聚焦不同群体消费需求,通过推动业态深度融合,创新构建“康养+山水”“康养+文化”“康养+森林”“康养+农业”“康养+运动”“康养+中药”“康养+度假”七大特色发展模式,打造丰富消费场景,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康养+山水”模式。将“山水”元素与“康养”主题深度绑定,以王莽岭、家湾等景区为核心,打造集生态观光、休闲度假、康体养生于一体的山水康养集群,实现自然景观资源向康养产业优势高效转化。
武家湾景区
“康养+文化”模式。以崇安寺、西溪二仙庙等文物古建打造古建研学之旅,以锡崖沟挂壁公路、义汉红色教育基地等串联红色研学线路,以丈河、浙水等传统古村落展现太行民俗风情,创新推出《号兵·出征》《再回高老庄》等沉浸式实景演艺,将历史故事、民间传说转化为可感知的视听体验,构建“古建+红色+民俗+演艺”融合模式。
“康养+农业”模式。推动现代特色农业与乡村休闲旅游、康养研学体验互促共融,秦家庄村建成设施蔬菜、水果采摘、研学民宿、窑洞餐厅、亲子乐园及农耕文化馆等乡村体验场景;丈河村将果园农事与休闲劳动结合,打造绿色有机康养生态果园,实现了农业生产与康养体验双赢。
“康养+森林”模式。凭借丰富森林资源和生态文化,成功创建“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县”,建成2个国家级森林康养基地(棋子山、王莽岭)和5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人家(丈河、浙水、大王、小翻底、圪塔),满足不同游客对森林游憩、修身养性、调适机能和延缓衰老的健康需求。
棋子山国家森林公园
“康养+运动”模式。聚焦特色运动场景和精品赛事IP,建成以冰雪运动为核心的七彩太行旅游度假区,以攀岩、越野等户外项目为主的自在荒野山地运动公园,打造丈河38公里山地自行车环线、马武寨-抱犊沟徒步线路等标志性路线,连续举办“中国车谷?康养丈河”自行车大赛、全国大众滑雪公开赛等赛事活动,为“康养+运动”融合提供实践样本。
七彩太行滑雪比赛
“康养+中药”模式。充分发挥道地药材预防、保健、康复、食疗等功能,大力推进中医药康养基地建设,在松庙村建成集国医大师工作室、治未病中心、艾灸坊、药浴池等于一体的康养服务基地,在石家坡村建成中药材康养科技园及药膳馆、药浴馆。同时,支持企业研发连翘茶、面膜等300余种康养产品,成功创建“省级中药材文旅康养专业镇”,“中医药康养”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
“康养+度假”模式。立足生态气候核心优势,以“太行山精品民宿集聚区”建设为引擎,培育形成“太行水乡”和“太行云顶”两大示范带,建成“有风吹来”“云栖东岸”“山楂小院”“太谷里·慕野”等特色民宿,通过整合生态观光、康养旅居、文化体验等多元业态,为游客提供全周期高品质避暑度假服务体验。
未来,陵川县将锚定“国内知名康养旅居目的地”目标,充分依托“好山好水好空气”资源优势,聚焦产业融合关键赛道,实施全域赋能系统工程,推动文旅康养产业从“深度融合”向“创新蝶变”跨越升级,用“生态优势”铸就产业升级竞争力,以“陵川速度”冲刺高质量发展超车道,真正把文旅康养产业打造成驱动县域发展的战略引擎、增进民生福祉的幸福载体!
地理区位独特
地处太行山与华北平原断裂带,地质构造独特,山岳峡谷兼具“雄、奇、险、秀”特质,拥有王莽岭、棋子山、武家湾、凤凰欢乐谷等一批高品质自然山水资源。
生态气候宜人
县域位于北纬35°“黄金纬度”,平均海拔1200米,森林覆盖率50.16%,国土绿化率超60.3%,夏季平均气温22℃,空气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每立方厘米80000个,全年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比超85%,连续九届入选“全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素有“清凉胜境”“避暑胜地”“天然氧吧”美誉。
中药资源富集
境内分布521种道地中药材,连翘、潞党参、黄芩、蝉蜕、火麻仁“陵五味”品质全国领先。“陵川连翘”年产量占全国1/4、全省1/2,是全国最重要的连翘产区之一,“太行药乡”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为中医药康养发展提供了独特资源支撑。
历史文脉厚重
拥有塔水河古人类遗址、1053处不可移动文物、70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围棋重要发祥地,被誉为“中国金元古建地上博物馆”,也是抗战名曲《在太行山上》的诞生地。千名号兵出太行、锡崖沟挂壁公路、盲人曲艺队等文化IP,共同构成“古建、围棋、红色、非遗”四大文化矩阵,为文旅康养注入深厚人文内涵。
来源:太行日报
上一篇:俄罗斯旅游公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