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的A股市场,监管风暴来得比往年更猛烈。
短短一周内,10家上市公司接连曝出被立案调查、收到警示函或被实施风险警示的消息,从信披违规、资金占用到财务造假,风险链条环环相扣。
这场监管“雷暴”不仅揭开了部分上市公司隐匿的治理漏洞,更让投资者意识到——当前市场正处于“劣币驱逐良币”的清算时刻。
11月第三周,证监会的立案通知书密集送达上市公司办公室。
豪尔赛(002963)和聚石化学(688669)均因信披违规被立案,尽管两家公司紧急声明“经营正常”,但市场用脚投票,股价应声下跌。
真正的高风险区集中在ST长药(300391)和ST立方(300344)身上。
ST长药因“定期报告财务数据虚假记载”被立案,叠加净资产为负(2025年三季度末-6.43亿元)、141起诉讼(涉案金额18.85亿元)及子公司欠税1.2亿元,已成为退市风险“火药桶”。
ST立方的立案时间可追溯至今年4月,若调查坐实财务造假,创业板强制退市规则将直接启动。
监管趋势显示,2025年至今已有100家上市公司或高管被立案,其中7月单月达15家峰值。
财务造假与信披违规成为重灾区,占比超九成。
地方证监局的警示函揭示了更普遍的违规模式。
科森科技(603626)被查出2018-2024年间与3家关联方的交易未披露,且2022年以“购销往来款”名义向关联方转账,构成资金占用。
中央商场(600280)因未披露重大诉讼进展及半年报信披失真被罚;国联水产(300094)向第一大股东“暗借”780万元未披露;万凯新材(301216)则因期货套保信披不完整、募集资金使用违规收函。
这些案例共同指向上市公司内控薄弱环节——关联交易隐蔽化、资金流动透明度不足。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已有15家立案公司收到正式罚单,10家收到预罚单。
ST云动因连续两年财报虚假记载被罚600万元,成为目前金额最高的个案。
ST凯利(300326)和ST华微(600360)因内控审计“无法表示意见”被实施风险警示。
ST华微虽于8月清收15.67亿元被占用资金,但退市风险未解除。
退市压力正从财务指标扩大至交易类指标。
ST元成因连续20个交易日市值低于5亿元触及交易类退市,成为2025年首例“市值退市”案例。
同步,ST高鸿因长期虚构“空转贸易”虚增收入,被证监会拟罚款1.6亿元并启动退市程序,揭示监管对财务造假“零容忍”立场。
此轮监管风暴的背后是制度层面的系统性收紧。
证监会副主席李超强调,将“更大力度推动制度建设,优化上市公司结构”,并突出投资者保护。
新“国九条”引领的资本市场“1 N”政策体系,将防风险、强监管作为核心抓手。
执法范围从上市公司延伸至中介机构。
近两个月13家券商因投行、经纪业务违规被罚,如一创投行因鸿达兴业可转债项目失职被立案,财通证券因场外衍生品业务内控漏洞被责令改正。
监管对“看门人”的问责力度持续加码。
同时,中长期资金入市趋势强化。
2025年社保、保险、年金等资金累计净买入A股超2000亿元,监管通过鼓励分红、回购(2024年至2025年7月底分红4.2万亿元、回购2300亿元)引导市场向价值投资回归。
面对频繁“爆雷”,投资者需从三方面构建防御体系。
一是深度研究财报,剔除盈利能力差、现金流为负的公司。
历史数据显示,84%的退市公司退市前ROE为负,64%的公司分红率低于10%。
二是紧盯监管动态。
ST长药立案前,其净资产为负、诉讼缠身等风险点已通过公开披露可查;ST新规、退市新规等政策变动也直接影响个股命运。
三是通过分散投资降低单一个股风险。
若某股票仓位占比10%,即使退市对组合净值影响也有限。
专业投资者还可利用股指期权对冲风险,普通投资者则可借助ETF避免个股“踩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