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这两天,巴菲特的伯克希尔公司公布了三季度的持仓报告,让很多人吃惊的地方在于,巴菲特这个非常保守,极少买入科技股的价值投资者,竟然大手笔第一次买入了43亿美元谷歌的股票。
就在巴菲特买入谷歌的消息发布后没多久,谷歌就发布了新一代AI大模型Gemini-3,同步更新了app。
有消息说巴菲特是在尝试了Gemini-3之后,才下定决心买入谷歌,但不管消息真假,巴菲特已经肯定了AI这个投资赛道。
同样在国内,阿里秘密启动千问App的研发推广,腾讯在13号的三季报业绩会上,机构投资人也在不断询问腾讯的AI战略调整。
可见AI的重要性又一次被提高,它已经是我们经营和投资避不开的重点。
作为有着30多年投资经验的专业投资者,我3次飞赴奥马哈参加巴菲特股东会,也在腾讯股东会上向小马哥当面请教腾讯的AI战略。
今天结合我的实战经验和调研,从巨头布局中,思考AI的下一步发展方向。
02
在腾讯三季度的业绩会上,有机构投资者提问,腾讯在AI资本开支下降了32%,腾讯的AI战略是不是发生了什么重大调整?
腾讯总裁刘炽平回应得很明确,三季度资本开支从191亿降至130亿,核心是外部供应链限制,也就是GPU的限制,而不是AI战略收缩。
这段话什么意思呢?
很多投资者把“资本开支”和“AI投入”画等号,其实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核算范畴,看懂区别才能不被短期数据误导。
腾讯在AI上的资本开支,主要花在服务器、AI芯片采购、数据中心建设这些重资产上,本质是算力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
而AI的研发支出,就是花在混元大模型迭代、AI应用、云AI服务这些技术研发上,跟和资本开支要分开核算。
像我走访多家华为供应链企业就知道,芯片供应是2B行业的共性难题,腾讯目前受限于芯片供应,出现了“一快一慢”的分化。
慢的是资本开支减缓,外部芯片不够,再建数据中心也没用,就像微软一样有一半芯片放在仓库里铺尘,不如暂时放缓,等供应缓解再补建。
快的是研发支出:三季度AI研发投入创新高,元宝植入公众号视频号、广告eCPM增长、游戏反外挂见效,这都是AI赋能核心业务的直接成果。
像我们刷到的每条公众号、视频号下面,都可以直接在评论区@元宝,让它帮忙总结和点评。
可以说,腾讯正在把AI能力悄然融入内容消费、协作办公、生活服务这些我们日常接触的各类场景中,逐步构建起从信息检索到问题解决的完整服务闭环。
同时,阿里也在积极布局C端,上线了“千问”这个阿里最强AI大模型的移动app,跟腾讯的布局不谋而合。
03
两大巨头在AI上的布局和调整,也在侧面反映了AI战略的下一步核心方向。
我参考政策文件2015年《互联网+ 行动指导意见》两个阶段和2025年《人工智能 + 行动意见》的三阶段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里的图。
当前AI战略正处于2024-2027年第一阶段的中期,核心任务是“攻坚”,不是盲目烧钱搞技术,而是重点做好三件事,大家可以看一下跟我们企业有没有相似的地方。
1、从技术到场景的匹配:让AI从实验室走进企业、工厂、医院、课堂,解决实际问题。
2、构建自主可控生态:突破芯片、算法框架的卡脖子环节。
3、培育AI原生业态:不止是用AI改造旧业务,而是建立全新业务,加速AI的普及和应用。
这就能理解为什么腾讯元宝对标ChatGPT开始植入微信生态,阿里要把“通义”更名为“千问”,抽调上百名工程师秘密研发同名App,这都是要从“技术模型”转向“全民级C端产品”,跟培育全民级AI产品的产业政策同频共振,抢占C端入口,形成类似于电商的阿里/京东/字节/拼多多的多强格局。
那么,通过巨头的动作和政策方向来说,当前AI行业处于牛市的中段,作为专业投资人,我的投资不能盲目跟风,而是要紧扣我经常提到的三个核心关键词。
1、周期:AI的牛市周期正类似于十年前的“互联网+”,现在的调整是上车机会。
2、阶段:处于牛市中期和AI价值落地的攻坚期,投资要优先考虑“技术落地+场景明确”的标的,避开纯概念公司,在财报中要看到AI产生的收入,只有能落地、能赚钱的AI,才是真正有价值的AI。
3、分类:作为吃过2B行业亏的投资者,我对芯片、半导体这类赛道一直很敬畏,很多核心信息如果不通过人脉深入产业调研根本拿不到,比如华为手机芯片的代工方,至今都没有对外说明,不走访供应链谁也不知道。
所以,我只投2C为主或者是2C+2B协同的公司,对纯2B的芯片/半导体保持敬畏。
目前,我日常工作已经离不开AI ,我每天都会用元宝、千问、豆包解决各种问题,既然这波C端的AI大战已经悄悄打响。
那么,你目前用得最多的AI是哪款?你觉得腾讯的“元宝+微信生态”和阿里的“千问App”,谁能拿下C端的大市场?
—
责任编辑 | 罗英凡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 免责声明
本文涉及有关上市公司的内容,为作者依据上市公司根据其法定义务公开披露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临时公告、定期报告和官方互动平台等)作出的个人分析与判断;文中的信息或意见不构成任何投资或其他商业建议,市值观察不对因采纳本文而产生的任何行动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