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中旬,美国方面关于中美贸易、稀土与大豆的问题,又一次被搬上了桌面。美国财长Bessent在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就中美两国在关税和战略物资领域的互动,抛出了三点“希望”——也可以说是美国方面对中国释放的压力信号。乍看之下,他的语气颇为乐观;但细读其中,不难看出背后复杂的博弈与风险。本文从三个层面分别进行说明,并在结尾提出一些判断供读者参考。
美国方面提出:在感恩节之前,也就是11月下旬之前,希望能与中国签署一份“稀土保障协议”。其内容大致为:一、中国恢复在2025年4月4日之前对美国的“自由稀土交易”政策;二、中国在中美关税战及关税制裁中,不对美国采取额外的、临时的控制措施。换言之,美国希望中国“想卖什么稀土,就卖给美国”,买卖受制裁、管制的风险要排除在外。
这一提议具有典型的战略物资色彩。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及稀土磁铁,是现代高科技、军事装备、能源装备中的关键原料。如果美国能够在这方面获得“保障”,那么意味着一个重要的供应链支点将落入其手中。从美国角度看,这是一条“安全通道”;从中国角度看,则是一个在战略出口管制方面的敏感触点。
但实际上,中国在稀土问题上的立场早已明确。中国曾发布《稀土出口管制白皮书》,强调对中重稀土、稀土磁铁的大规模外流(尤其可能被用于军事用途的)将坚决控制,因为其可能带来大规模杀伤或威胁人类和平。这一点中国的态度十分坚定。换言之:美国若希望“买什么就买”,那么在这条红线前,就不可轻言突破。
此外,中国目前已建立较为完善的稀土出口管控机制:无论美国企业还是其他国家企业,若希望进口中国稀土,需要先向中国外交部提出申请,再向商务部提交用量清单,说明用途、流向、产品类型,而且还明确“不允许大规模囤积”。这种“按需申请”、“用途可追溯”的机制,意味着中国留了战略主动权,而不是任人压迫。
于是,当美国提出“感恩节前签协议”的时间表时,中国方面无疑会警醒:既有政策红线存在,也有战略自主的考量。如果让步太快,可能被视为在关键产业链上失守;如果迟疑,则美国方面可能进一步施压。从这个意义上看,这个“稀土保障协议”的提议,更多是美国用来试探、施压、谋求主动的手段,而真要达成则充满困难。
美国方面的第二点,是围绕大豆展开。Bessent承认,由于前任总统发动的对华关税战,中国将美国的大豆种植户作为一种“筹码”,实施抵制,致使美国大豆种植户损失惨重。他希望中国能够“认真履行”此前在韩国釜山达成的中美共识,以大批量采购美国大豆,帮助美国大豆种植户挽回市场损失,并对此表达乐观。
从美国的视角,这是一种“补偿式”的逻辑:你曾把我的农产品作为施压工具,那就现在补回来。与此同时,也带有一种施压意味:如果你不买,那就可能让你付出代价。农产品在美国国内政治中常具有象征与现实意义——尤其是中西部的大豆种植户,他们在选举与政策中有着不小的分量。
而从中国的角度,事情则更为复杂。中国进口大豆既属于市场行为,也关乎供应安全与成本效率。中国一贯强调:谁的质量优、价格合适,我们就买谁。若真将大豆采购置于地缘政治或关税战的施压框架内,中国可能倾向于从阿根廷、巴西等地寻找替代。美国将大豆作为“补偿”或“谈判筹码”的思路,未必能如愿。
因此,美国希望中国立即大规模购买美国大豆,似乎是一厢情愿。在中国看来:市场逻辑、供应链安全、战略考量并重,将不可能单纯屈从于对美农户政治压力。美国农户的问题,中国其实难以也不愿成为“买单方”。
第三点,是美国方面的强硬表态:如果中国签署稀土保障协议,却不履行购买美国大豆、或不落实两国元首共识,那美国已经准备好“严厉制裁”和报复措施。换句话说,美国在稀土议题之外,还将大豆和履约挂钩,并把中国置于“砧板上的肉”——只要中国稍有不配合,美国就可能“予取予夺”。
这样的措辞,显然是从“谈判”直接跃至“威胁”层面。它释放出的信号包括:美国认为自己已经掌握一定的优位;美国愿意动用制裁、贸易工具作为杠杆;中国若反抗,可能面临断裂式后果。
然而,这种思路中隐含的风险也很明显。一方面,把两国关系中的多个议题交织捆绑,会导致复杂性上升、谈判成本变高。另一方面,若中国真的视为战略物资出口管控的底线而不妥协,美国的报复到底会如何、是否可行,也并非轻松就能实现。
基于上述内容,我倾向于认为:Bessent这三点要求——从美国视角看逻辑连贯、施压明确,但从中国及现实操作来看,估计都难以完全如美国所愿,实现全部目标的可能性偏低。这里我从三个角度做判断。
其一,稀土问题不是可简单交易的问题。
稀土,特别是中重稀土、稀土磁铁,不仅是市场商品,更是国家战略资源。中国在这方面已有政策宣示与加工能力控制链条。从申报机制、用途监控、流向追溯等制度设定来看,中国并不可能简单将“美国要买什么,就卖什么”作为常态。美国提出时间表与协议草案,虽可能产生谈判空间,但在关键领域中,中国的自主权、战略选择和底线意识并不会轻易让步。
其二,大豆议题更多属于可变的市场行为,而非强制义务。
中国进口大豆从来都是以市场为先:价格、品质、产地、供需链条都在考虑之中。美国将其作为一种“补偿”框架,虽然对美国国内政治有利,但对中方而言,即便考虑美国农户的损失,也不会让其凌驾于整个进口政策或战略选择之上。换句话说,中国或许会在适度层面给予回应(比如少量采购、重启谈判等),但大规模、承诺式地立即采购美国大豆以满足美国期待,有一定难度。
其三,美国威胁报复的招数虽多,但实际操作局限大。
美国提出“严厉制裁”作为底牌,目的显而易见:营造压力、迫使妥协。但现实中,对华制裁或贸易报复有诸多变量:国际供应链、全球产业结构、中国对此反制能力、双方谈判空间、第三方国家角色等。若美国真全面开启报复,可能损害美国自身利益、也可能触动全球供应链。反过来,中国若被“予取予夺”,也并非只能被动挨打。事实上,国际战略物资、农业替代来源、产业链重组等,都为中国争取了一定反制能力。
综上所述,美国财长Bessent的这些表态,从外部看来,确实语气强硬、信心十足、有“逼迫让步”的框架。但我们也应清醒认识:中美关系不是简单的买卖关系,也不是美国单方面可以凭借财政部长一句话,就令中国屈服的场景。中国在战略物资控制、农产品进口替代、长期产业链布局等方面,具备较强的主动权和调整空间。
对于中国而言,关键在于坚持战略自主、不在关键底线上被迫妥协;对于美国而言,则需要正视现实:施压虽可一时,但若失去谈判互信、忽视中国的反制能力、忽视全球供应链联动,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从今天来看,Bessent的三点要求——稀土保障协议、大豆大规模采购、以及“否则报复”威胁——至少在当前阶段,其实现概率并不高,更可能发展为多轮谈判、多重博弈的过程。双方都可能选择暂时缓和、议而不决、试探式推进,或者在部分较易妥协领域取得一些成果,而在核心战略物资上保持分歧。
回到一句话:美国财长固然语气重、态度强,但中美之间的实力对比、供应链结构、战略选择,都已发生变化。美国不再简单如过去那样坐拥绝对优势,而中国也不再单纯被动受制。若美国仍停留在“我能逼你让步”的旧思维,恐怕将发现——对方并不那么容易屈服。
上一篇:贾跃亭成立第二个还债信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