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绿联累计参与22项充电相关标准起草的消息引发行业关注。这组涵盖3项国家标准、4项行业标准及15项团体标准的参与成果,覆盖设备安全、性能指标、接口兼容、快充技术等核心领域,成为企业深度参与产业规范构建的实践体现。
在《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明确 “鼓励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制定” 的政策导向下,绿联的实践折射出消费电子企业以标准破局行业痛点的发展路径。
标准参与的三重支撑:技术、体系与实践的协同积淀
充电行业长期面临的 “协议碎片化、接口多样化、安全阈值不一” 等问题,已成为制约产业升级的关键瓶颈。《融合快充 (UFCS) 产业发展蓝皮书》数据显示,市场主流快充协议近十种,年均因兼容性问题产生的额外充电器购置成本超1000亿元,76%的消费者将兼容性列为首要改进需求。绿联能深度参与包括国家标准在内的多项规范制定,本质是技术积累、体系管理与实践经验的协同结果。
从技术储备来看,绿联在充电领域十余年的深耕形成了扎实基础。据了解,其构建了覆盖结构设计、电路安全、温控算法、能效测试等多个核心环节的研发体系,相关技术参数为行业标准提供了实践参考。这种聚焦核心技术的研发路径,与国家标准对 “基础性、安全性” 的核心要求高度契合。
体系化管理则为标准输出提供了流程保障。绿联建立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将标准化要求贯穿从原材料筛选到成品检测的多个环节。以充电器安全测试为例,其采用的 “绝缘防护”与“防触电保护” 方案,被纳入《家用和类似用途延长线插座 安全技术规范》等国家标准的制定考量中。业内分析指出,企业参与国标制定需具备 “技术前瞻性与落地可行性” 双重特质,绿联的体系化管理恰好满足这一要求。
全球用户的服务经验,更让标准制定贴近实际需求。作为服务超180个国家和地区用户的企业,绿联沉淀了不同电压环境、使用场景下的设备适配数据——比如针对欧美市场的能效合规方案等,这些来自一线的实践经验,让其在标准起草中能够平衡 “技术严谨性与用户实用性”。
图源:《融合快充(UFCS)产业发展蓝皮书》
多维标准矩阵:从基础规范到新兴场景的全覆盖
绿联参与构建的 “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团体标准” 三维体系,精准适配了充电产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形成了 “基础筑牢、细分提质、新兴补全” 的规范格局。
3项国家标准聚焦产业基础性需求,为行业树立统一标尺。其中《交流 - 直流和交流 - 交流 电源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明确的能效基准,与国家 “双碳” 目标形成呼应——按该标准生产的充电器可降低待机功耗,若全行业普及,年节电规模预计可达上亿度。《家用和类似用途单相插头插座 型式、基本参数和尺寸》则统一了跨品牌接口规格,直接解决了用户 “多设备多充电器” 的使用痛点,而这又与UFCS融合快充标准“互联互通” 的核心诉求高度一致。
4项行业标准深耕细分领域品质升级。针对开关电源这一核心组件,《开关电源 性能 - 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明确了关键性能指标与试验流程,通过认证等级划分,让中国拥有自己的电源评级规范;两项《车内用直流电源适配器技术规范》则聚焦车载充电场景,规定了车内用直流电源适配器的机械、电气、安全特性及环境适应性等指标,对当下车载充电设备的安全质量提出了极高要求。这些标准的落地,有效遏制了劣质产品的恶性竞争,引导行业资源向技术创新倾斜。
15项团体标准则精准捕捉新兴技术趋势。在氮化镓快充领域,《氮化镓充电器质量分级》不仅对氮化镓充电器的质量进行详细分级,还涵盖材料选择到制造工艺的各方面,为相关产品的设计与生产提供技术指导和依据;《移动式和便携式无线充电装置 发射端通用规范》则规范了无线充电的功率适配、异物检测等核心功能。值得注意的是,针对户外储能场景的《便携式储能电源通用技术要求》,纳入了能量评价体系、多端口协同管理、极限环境可靠性等新能源相关指标,首次系统规范了便携式储能电源的标准,体现绿联的前瞻性。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绿联始终秉持 “科学、实用、前瞻” 原则。以无线充电标准起草为例,其在产业链研讨会期间,协调芯片企业、终端厂商、检测机构等多方意见,最终共同确定的 “功率自适应” 方案,既兼容现有设备,又为未来高功率无线充电预留了技术空间。这种开放协作的制定模式,确保了标准的行业认可度。
标准落地:从纸面规范到用户体验的价值转化
标准的终极价值在于落地赋能。在充电行业,统一规范正在重塑产业生态与用户体验,而绿联的实践则展现了 “标准-产品-体验” 的转化路径。
对行业而言,标准体系的完善推动了产业链升级。绿联参与制定的组件可靠性标准,带动上游芯片厂商改进生产工艺,有效降低快充芯片故障率;而能效标准的普及,则推动整个行业向 “绿色充电” 转型,适配了全球能源低碳化趋势。
用户则成为标准化的直接受益者。从购买用户的使用反馈中,一些体验分享颇具代表性:”以前换手机得换充电器,现在用绿联的Type-C数据线,能同时充手机、平板和笔记本,充电速度还稳定。” 这种便捷性源于接口统一标准的落地,安全层面上也实现了多项安全防护的全覆盖。
绿联将标准要求深度融入产品研发、生产、检测全流程的实践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可参考的标准落地方向。其氮化镓充电器通过能效国标与快充团标双重认证,提升充电效率的同时还实现更小巧的体积和更低的温控;移动电源则严格遵循《移动电源性能测试与分级评价》,通过8类测试量化产品在能量输出、环境适应性、能效及耐久性等方面的表现,为生产、质检及消费者提供明确依据。这种 “标准内化为产品力” 的做法,让用户在日常使用中切实感受到规范带来的安心与便捷,也让标准成为行业信任的载体。
持续践行:以标准共建产业未来
站在充电技术与新能源融合的交叉点,标准化建设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绿联相关负责人对此表示:“标准不是技术的终点,而是创新的起点。” 未来,该企业将秉持行业责任,持续在多领域发力:一是深化快充、储能等领域的技术研发,推动更多创新成果转化为行业标准;二是参与国际标准制定,将国内实践经验与全球技术需求对接;三是通过技术沙龙、标准培训等形式,带动中小企业落实规范要求。
这种实践与国内标准化发展的方向高度契合,也让越来越多企业开始意识到 “标准竞争力” 的重要性。绿联参与22项标准制定的经历证明,企业唯有将技术积累、用户需求与行业责任相结合,才能在标准化建设中发挥实质性作用,进而推动整个产业向更高质量发展。
从行业痛点到规范共建,从技术积累到标准落地,绿联的标准化实践折射出中国消费电子企业的成长路径。在充电产业迈向 “安全化、高效化、绿色化” 的进程中,标准将始终是核心纽带 —— 而像绿联这样的企业参与,正在让这条纽带更加坚实,为全球用户带来更可靠的充电体验,也为行业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融合快充(UFCS)产业发展蓝皮书》——广东省终端快充行业协会
2、《家用和类似用途延长线插座 安全技术规范》、《交流 - 直流和交流 - 交流 电源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全国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3、《开关电源 性能 - 通用要求及试验方法》——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4、T/GDEDIA 0003-2022便携式储能电源 通用技术要求——分析测试百科网
(本网转发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对文章事实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或与本网联系。文章观点非本网观点,仅供读者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