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市场资讯
(来源:大树的格局)
今天聊聊近一个世纪以来的美国股市大泡沫。
先说上个世纪二十年代末那场“大萧条”,那真是教科书级别的泡沫破裂。那时候美国靠一战发了财,街上跑的都是新车,摩天大楼一栋接一栋立起来,股市更是疯了一样往上涨,从1921年到1929年,道指愣是涨了六倍多。
但你知道吗,那个年代工人工资没怎么涨,贫富差距大到最富的0.1%家庭收入抵得上最穷的42%家庭总和。大家都靠着信贷消费撑场面,买汽车、买洗衣机全是分期付款,更邪乎的是炒股票可以用10%的保证金上杠杆,等于借十倍的钱往里杀。
结果你也知道了,1929年10月29日的“黑色星期二”,道指单日暴跌22%,成交1600万股创纪录,街上挤满了抛股票的股民,后来儿歌都唱“华尔街发出信号,美国往地狱里冲”。紧接着就是大萧条,几万家工厂倒闭,失业率冲到25%,农民把牛奶往河里倒,股市市值蒸发了82%。这泡沫破了之后,道指花了二十五年才回到崩盘前的高点。
时间跳到2000年,互联网泡沫又来了。那会儿只要公司名字带“.com”,管它赚不赚钱,股价就能上天。纳斯达克指数五年涨四倍,市盈率冲到惊人的200倍。结果美联储连续加息六次,纳斯达克从5048点一路狂泻78%,到2002年只剩1114点。像Pets.com这种公司,上市268天就清算关门,成了泡沫的标志。不过大浪淘沙,亚马逊当时从113美元跌到5.5美元,但活了下来还长成了巨头。
最近这场2008年次贷危机,其实是房地产泡沫。银行拼命给没工作没收入的人发贷款,华尔街再把贷款打包成复杂衍生品卖全球。等到美联储加息,违约潮一来,雷曼兄弟这家158年老店轰然倒塌,负债6130亿美元,直接引爆全球金融海啸。但也有像约翰·保尔森这样的狠人,早看出苗头,做空次级贷大赚150亿美元。
说到眼下这波AI热潮,我觉着也有点大泡沫的味了。英伟达市值冲上3万亿美元,市销率一度超过40倍;全球风投往AI初创公司砸了1927亿美元,占风投总额一半以上。但你看麻省理工学院研究说95%的组织在AI投资上没拿到任何回报,哈佛和斯坦福还指出员工用AI可能反而降低生产力。
更让人犯嘀咕的是那个“循环收入”游戏。科技巨头们左手倒右手:微软投OpenAI的钱,OpenAI用这钱买微软的云服务;英伟达投AI初创公司,这些公司转头买英伟达芯片。这就像个资本回音壁,听起来热闹,但真实需求有多少?OpenAI的CFO前段时间居然试探性地想让政府为基础设施贷款担保,被怼回去后赶紧改口,这透出他们资金压力不小。
历史经验看,美联储加息到5%以上后降息,往往容易触发危机。有人根据这规律推测AI泡沫可能在2026年底到2027年初破裂,过程可能分三步走:先是技术验证期(比如出现更低成本的技术路线),接着资本撤离,然后产业重构。
唠完这些具体案例,我琢磨出几点更深的东西。一是树真的不会长到天上去,再好的资产价格最终都得回归价值。二是每次泡沫都裹着“新时代”的外衣,但商业基本常识没变——盈利终究得来自真实的、可持续的客户需求,而不是巨头们构建的资本闭环。三是对于普通人,追逐风口不如利用工具。
AI技术本身很真实,会改变很多行业,但作为投资,关键不是押注哪个明星公司,而是理解风险,守好自己的能力圈,赚自己能看明白的钱,晚上睡得踏实比什么都强。
所以,市场永远在贪婪和恐惧间摇摆。AI这趟车方向没错,但路上颠簸少不了。咱得睁大眼睛,心里有杆秤,别被喧闹带偏了。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