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哈喽,大家好,小韩这篇国际评论,主要来分析下近期中国在核能科技实现的新突破,困扰世界的能源难题,或许在未来可以从沙漠“点亮”,也是世界首次实现核能发电,有多厉害呢?
2025 年 11 月,一则来自科研界的消息改写了全球能源格局:2 兆瓦液态燃料钍基熔盐实验堆首次实现钍铀核燃料转换,成为全球唯一运行且实现钍燃料入堆的熔盐堆。
这台国产化率超 90% 的装置,将曾被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断言 “复杂到搞不成” 的技术变为现实,标志着中国在第四代核电领域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破解百年困局
核能应用百年,始终绕不开两大死穴:安全隐患与资源限制。传统铀基核电站依赖高压水冷却,如同 “带炸弹的锅炉”,1986 年切尔诺贝利、2011 年福岛核事故皆因冷却失效引发。
而钍基熔盐堆彻底颠覆了这一逻辑,采用熔融氟化盐作冷却剂,常压下工作即便温度升至 1000℃也不会爆炸,更内置 “温度保险丝”,超温时燃料会自动流入安全罐固化,从设计上杜绝了堆芯熔毁风险。
资源层面的优势更具颠覆性,我国铀矿多为贫矿,含铀量仅 0.05%,2023 年仍需从海外进口 1.8 万吨铀;而钍资源探明储量约28万吨左右,且多为伴生矿,开采成本极低。
更关键的是能量密度:一吨钍的能量相当于 200 吨铀、350 万吨煤,现有储量足够支撑百年能源需求。
中国的钍堆突破并非偶然,而是源于对能源安全的长远布局,长期以来,我国能源对外依存度居高不下,2023 年原油进口占消耗的约70%左右,2022 年俄乌冲突引发的油价暴涨,仅进口成本就多增 1000 亿,吃掉 1.2% 的工业利润。
技术突围始于被动后的自主创新,2002 年,美国牵头 10 国研发四代核电却将中国排除在外;2011 年,中科院启动钍基熔盐堆专项,近百家科研机构、高校与企业组建攻坚团队。
从上海应物所的 “在线氟化” 技术破解燃料萃取难题,到中科院金属所的镍基合金耐受千度腐蚀,历经十余年攻关,终于在 2024 年完成世界首次熔盐堆加钍,被国际原子能机构评价为 “建立了安全标准新范式”。
三重核心价值:不止于发电的能源革命
钍基熔盐堆的价值早已超越发电本身,在环保领域,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仅为煤电的 1/600,年发电利用小时数超 7000 小时,是风电的 3 倍、光伏的 2 倍,华福证券测算,2035 年前建成 10 座商业化钍堆,年减碳可达 5 亿吨,相当于种植 25 亿棵树。
产业层面,无水冷却设计使其能适配干旱地区,破解电力外送损耗难题,高温输出特性还可直接替代钢铁、化工等行业的燃煤供热,更带动了千亿级产业链发展,熔盐泵、特种材料等核心设备国产化催生出 20 家专精特新企业。
战略维度上,小型模块化设计让其能化身 “移动能源站”,既可为核潜艇、航母提供动力,还能支撑月球基地建设 —— 面对 300 度的昼夜温差,耐受 700 度高温的钍堆可融月壤造建材、电解制氧,成为深空探索的能源核心。
尽管前景广阔,钍堆走向民用仍需跨越三道关,燃料循环方面,钚 - 233 分离的实验室回收率已达 99.9%,但大规模工程应用尚待验证;经济性上,实验堆 3 万元 / 千瓦的造价需通过模块化设计降低;公众 “谈核色变” 的认知偏差也需长期科普化解。
政策与市场正形成合力破局。“十四五” 规划将其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园区提供税收与用地支持,华能集团试点的 “核能供暖 + 工业蒸汽” 模式更拓展了应用场景,预计 2030 年度电成本可降至 0.3 元,与煤电平价。
按照规划,2035 年将建成百兆瓦级示范工程,真正走进产业与生活,从铀到钍的跨越,本质是中国 “资源禀赋 + 技术攻坚” 的创新胜利。
当欧美仍困于铀资源争夺,中国已用钍堆技术打开零碳未来的大门,这不仅能摆脱化石能源依赖,更能通过技术输出重塑全球能源治理格局,正如那台运行中的实验堆,点亮的不仅是眼前的灯火,更是一个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长远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