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实施稀土出口限制后,欧盟的担忧逐渐加重。欧盟向中国提交了大约2000份稀土出口申请,但只有一半得到了批准。通过这一现实情况,欧盟逐渐意识到与中国“脱钩”的困难。这一问题反映出稀土资源在全球供应链中的重要地位,尤其是在当前的国际形势下,稀土的供应问题成了各方关注的焦点。
2023年11月5日,欧盟委员会正式宣布,欧盟和中国在稀土领域已经建立了一个“特殊沟通渠道”。这意味着,欧盟的工业部门可以稳定地获取稀土原料供应。欧盟经济安全委员谢夫乔维奇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与中国方面进行了多次关于稀土供应的讨论,并坦言,如果中国不放宽稀土出口限制,欧盟的产业链和供应链将面临巨大压力。他还透露,经过多轮谈判和沟通后,中国同意优先处理欧盟企业的稀土出口申请。
谢夫乔维奇进一步表示,在“特殊沟通渠道”建立后,中国加快了对欧盟企业稀土出口申请的审理速度。目前,欧盟提交的大约2000份申请中,已有一半获得了批准。对于尚未获批的申请,欧盟方面表示将继续敦促中国加速审批。此外,欧盟还计划在本土开采稀土资源,尤其是将重点放在爱沙尼亚的稀土矿藏上。
然而,由于稀土的开采和提炼技术难度大、成本高昂,欧盟的这一计划短期内可能难以实现。因此,欧盟仍然需要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据报告分析,欧盟的电动汽车等高科技产业对稀土和锂等关键金属资源的需求非常大,而这些资源几乎全都依赖进口。尤其是在稀土领域,欧盟几乎100%依赖中国。对此,欧盟官员也承认,稀土供应问题并没有快速解决的办法。
值得注意的是,欧盟曾发布过一份报告,提出要加强对先进采矿技术的关注,其中还提到过“太空采矿”计划,计划通过月球采矿来缓解稀土资源的短缺。然而,这一设想引起了广泛的国际质疑,因为目前的科技水平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太空采矿活动。这一提议的出现,实际上从另一个角度反映了欧盟在稀土问题上的焦虑情绪与迫切感。
11月6日,有知情人士透露,欧盟内部已经充分认识到与中国“脱钩”的难度,并告知各成员国要理性看待现实。尽管中欧之间已经建立了“特殊沟通渠道”,但仍有一半的稀土出口申请未能获批,显然这与欧盟的期望存在差距。知情人士还透露,欧盟曾要求中国为欧盟企业发放通用许可证,一旦某个欧企的稀土出口申请获得批准,未来就不需要再次提交申请。这个提议仍在讨论阶段,是否能够落实还需取决于中国的态度。
分析人士认为,如果欧盟希望能够从中国进口更多稀土资源,可能需要在一些问题上对中国作出一定的让步。这些让步很可能涉及到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出口的管制,或对安世半导体公司的单边制裁等问题。实际上,关于电动汽车争议和安世半导体事件,中国已经向欧盟表达了强烈的反对和不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