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投资者网》蔡俊
10月,关乎科创板“抗生素第一股”盟科药业(688373.SH,下称“公司”)命运的一场大会尘埃落定。
这场临时股东大会,因原第一大股东强烈反对的前戏备受市场关注。最终,第一大股东的反对未能生效,公司将以定增方式完成实控人的入主。
实际上,公司的控制权争夺是内部矛盾的彻底公开化。海归科学家牵手国际资本将公司推向资本市场的舞台,但后续经营问题导致双方渐生嫌隙,并最终暴露在阳光底下。新入主的家族企业如何在股东矛盾、管理重构、推动业绩等方面实现突破,极其考验智慧。
“刺刀见红”
根据表决结果,超80%的股东赞成公司10.33亿元定增方案。方案显示,海鲸药业以6.3元/股认购公司增发的全部1.64亿股,由此获得20%持股成为公司新控股方,实控人张现涛将入主公司。
早前,公司处于“无控股股东、无实际控制人”状态,原第一大股东Genie Pharma持股仅10.92%。定增完成后,海鲸药业还获得9人董事会中5席的提名权,彻底改变公司长期股权分散的格局。
资料显示,海鲸药业前身是南京市鱼肝油厂,后被张现涛和张现伟兄弟收入囊中,以家族化方式管理。2022年至2024年,该企业营业收入分别为4.86亿元、6.25亿元、6.48亿元,净利润各自为0.78亿元、0.6亿元、1.04亿元。
日月换新天之际,Genie Pharma“坐不住”了,其发出反对声音,理由集中在六个核心层面。最关键的质疑,在于资金来源的不确定性。该企业穿后透是百奥维达基金,投资范围横跨中美两国,案例包括百奥赛图、科济药业、凯赛生物等。
Genie Pharma列出数据,截至今年上半年海鲸药业的总资产、总负债分别为7亿元、3亿元,对应10.33亿元现金认购,若依赖债务融资将导致负债率大幅攀升,甚至影响上市公司控制权稳定。
其他的反对理由,包括协同效应缺失、管理能力存疑、产能整合与盈利提升效果存在不确定性、未体现明确战略规划等。其中,海鲸药业和公司分别主营维生素D2和抗生素,Genie Pharma认为双方在业务领域和研发能力上“协同性极小”。
该观点得到董事、百奥维达董事总经理赵雅超的呼应,其在董事会投票中明确表示,市场上存在更优的专业投资者选择。站在同一资本阵营,赵雅超在董事会议就针对10余项定增议案全部投出反对票,并对公司2025年半年报表示无法保证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换言之,公司的控制权之争本质是一场国际资本与家族企业的激励碰撞。站在前者的投资回报维度,本次定增完成后,Genie Pharma持股比例会降至8.73%,股权稀释之际财富不会有直接明显的提升。
2013年,该企业以2197.87万美元参与公司B轮融资,目前其持有的股权市值约6亿元。截至目前,公司股价约8元/股左右,参照海鲸药业的6.3元/股认购价。尚未获得满意回报的情况下,折价引入新控制人显然触及Genie Pharma根本利益。
归根到底,原大股东敢于“刺刀见红”,看准的就是眼下公司混乱的局面。
阳光底下的嫌隙
2007年,远在大洋彼岸的袁征宇回国创业盟科药业。此前,其在美国设立的生物医药企业Vicuron被辉瑞收购。带着烫金的履历归国,公司当年就完成A轮融资。
创立起就接受资本的馈赠,一定程度上为公司后来无实控人的局面埋下引子。2016年到上市前,公司完成4轮融资,合计金额近15亿元,机构包括金浦健康、本草资本、德联资本等。
2020年12月E轮融资中,公司创抗菌新药研发企业融资新纪录。2021年,公司实现首款产品康替唑胺上市。2022年,公司的资本化之路迎来节点。同期,公司登陆科创板,首发募资10.61亿元。在一次次的融资中,公司股权接受不断被分散稀释。截至目前,创始人袁征宇持股公司近6%左右。
这段时间,公司的管理层与股东处于一个蜜月期,无论商业化还是资本化,公司均迎来突破。但往后,盛世急转直下。
上市以来,公司累计亏损超10亿元。2024年,公司归母净利润-4.41亿元。而且,这还是建立在核心产品依赖代工的现实之上。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货币资金2.7亿元,资产负债率约60%。甚至IPO募投项目也较为迟缓,截至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整体投资进度为79.62%。
这段时间,公司没有上市新款产品。康替唑胺所在的抗菌药赛道异常激烈,截至2024年同类获批的药品多达9款,还包括辉瑞和默沙东的成熟竞品。但同期管理层的收入未减,2024年袁征宇的税前报酬因增持股份,达到376.4万元。
管理层与股东的嫌隙,或在此时发芽。而真正曝光在太阳底下的,是管理层引入海鲸药业。定增方案中,管理层表示海鲸药业在原料药开发、CDMO业务等领域的经验能补全公司生产链条,销售渠道还可提升商业化效率。
该方案触及到Genie Pharma的“逆鳞”,该股东强烈反对之际,还提出罢免包括董事长袁征宇在内的三名董事,同时提请增补董事。该两项提议在临时股东大会上未获通过。但管理层与股东的矛盾,似乎一时之间无法调和。
剩下的流程,公司还将提交监管层审核。稍早前机构调研的电话会议中,由袁征宇代表的管理层表示,若后续定增和新控股方的市场资源整合顺利,2026年至2028年公司产品销售额目标将分别为2.6亿元、3.88亿元、6亿元。
历经一场磨难,公司要进入变革的新篇章,但过往的嫌隙仍在,又令这场考验充满不确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