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东时间10月初,特朗普再次“出手”,对一系列国家商品加征新一轮关税,连汽车、芯片都没放过。全球市场却瞬间炸锅,美元指数跌破100,道琼斯一周内缩水超3%。
资本闻风而动,美元资产遭遇信任危机。与此同时,人民币却悄悄升值,在岸、离岸价差迅速缩小。
人民币跟美元的汇率真有机会重返6时代吗?
特朗普想要靠关税壁垒替美国制造业“遮风挡雨”,让工厂重新开张,工人回归岗位。但现实却不配合。
美国制造业PMI连续三个月跌破荣枯线,第三季度更是滑落到47.1。核心产业的“德尔塔科技”被曝财务造假后直接破产,带崩了几家中西部银行,引发局部挤兑。
市场信心开始松动。硅谷银行事件的余波还未完全平息,地区银行压力山大。联邦储备虽然口头上说“没有系统性风险”,但资本市场可不买账。
最近一个季度,国际投资者从美国撤出的资金量刷新了近五年纪录。美元指数也一路走软,从去年同期的108跌到98.5,显示出市场对美元的避险信心正在流失。
更尴尬的是,特朗普政府在试图操控亚洲货币,比如压日元、打韩元,想通过外部贬值来稳住自己。但这类短期操作,能撑多久?
就在美元“打摆子”的时候,中国央行悄然出招。10月17日人民币中间价定在7.0949,比离岸市场高出326个基点。这一操作看似技术,实则战略意味浓厚。不是简单地想“托一托”人民币,而是提前布局,三步走。
第一步,是管理预期。美联储暗示年底前还可能降息两次,市场预期美元还会继续走弱。中国主动释放升值信号,相当于提前抢占市场心理高地,吸引资本回流。第二步,是为风险预留空间。如果全球经济再出现波动,中国央行可以从容释放流动性,不至于担心汇率失控。这是从2008年金融危机中学来的教训。
第三步,是提升人民币资产的吸引力。2025年第三季度,外资持有中国国债的规模环比增长了12%,人民币资产的“赚钱能力”正在提升。
离岸人民币与在岸汇率的价差正在迅速缩小,说明市场对人民币前景的判断正在趋于一致。这种共识,是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不可忽视的信号。
如果说美元的霸权是靠全球结算体系维系的,那人民币正在搭建自己的“备用通道”。
跨境支付系统CIPS如今已覆盖180个国家,年交易额同比增长40%。这不是小打小闹,而是在构建一个去美元化的“备份方案”。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结算方式正在变得灵活。比如中国和沙特之间的石油交易,就已经实现了人民币和黄金的直接结算,避开了美元这个“中间人”。这在能源定价领域,是一次不小的突破。
除了支付体系,人民币还有另一个底气来源,黄金。国际金价已突破4300美元/盎司,而中国央行连续18个月增持黄金,人民币计价黄金也首次突破1000元/克。这种“黄金背书”,是人民币稳定性的硬支撑,也是在货币博弈中打出的一张底牌。
在地缘经济博弈中,中美科技脱钩虽然带来了短期阵痛,但也倒逼中国加快国产替代。英伟达芯片被封锁后,中国企业迅速填补空缺,半导体自主化迈出了关键一步。
人民币的崛起,靠的不只是金融手段,更是实体经济的底座。
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并不是要“取代美元”,而是在构建一个更加多元、更加稳健的国际货币体系。这种“缓冲带”式的存在,反而让人民币在全球金融体系中具备了独特的稳定价值。
现在的人民币走强,确实让人有点期待“重返6时代”的可能。但这不是单靠美元走弱就能实现的。要想站稳6.8以下的位置,至少得满足三个条件,中国的贸易顺差要稳定,资本项目开放要循序渐进,地缘政治不能再出大乱子。
从短期看,美联储如果继续降息,而特朗普政策又让美元持续承压,那人民币确实有机会向6.8靠近。但能不能真正“破7回6”,还要看中国自身的结构改革和全球风险环境。比如欧洲如果陷入经济衰退,全球资金避险情绪升温,人民币也可能面临外部压力。
从长期看,人民币要想在国际货币体系中持续发力,必须增强在关键大宗商品领域的定价权。不只是能源,还包括粮食、金属等战略资源。只有这样,人民币才能在全球市场中真正“有话语权”。
美元霸权的裂缝不是一天形成的,也不会在一夜之间崩塌。重返6时代,不是终点,而是人民币国际化路上的一个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