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童传媒总编 王晨
这几年,不止一个母婴品牌跑去做线上,却铩羽而归。
这些母婴品牌不是新兵蛋子。他们都是从母婴店渠道、医务渠道、商超渠道起家的品牌,在一定范围内都有相当的知名度,也有一定的财力,这才敢在电商流量红利消失、每一个流量都要收费的年代,冲进电商圈。
但是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被困在了“算法”里:
第一,烧钱就有流量,就有销量;不烧钱,就基本什么都没有。
第二,烧钱有了销量,却不赚钱,完全是在替电商平台这个房东打工。
第三,退一步,索性把电商上的销量和投入当做广告,却发现在电商上烧的钱没有赚到钱,却在虹吸线下渠道的流量,冲击原来实体渠道的生意,老合作伙伴心生不满,怨声载道,不再主推主做,导致总销量下滑,线上销量占比反而上升,也就是不赚钱的销量更多了。
这些品牌在原有实体之外开辟线上这个新渠道,是要继续做大销量,却得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结果,让人情何以堪?
那么是电商平台对品牌敲骨吸髓吗?
也不是。因为大品牌在电商上是赚钱的,一些纯线上品牌,不但在电商上是赚钱的,人家还是在那里起家的,非常熟悉电商的玩法,深知其中的门道。
问题看起来是这些线下起家的母婴品牌,线上基因不足,玩不转线上的流量游戏,但是往深看一点,大概率这些品牌是电商平台的BC类客户。
对于大渠道平台来说,B类客户是用来威胁A类大品牌的,C类客户是用来收费的。他们赚不赚钱,大平台不怎么关心。反正这个世界上BC类客户数太多了,你不干,有的是人干。
这就尴尬了。
继续干电商,没那么多钱可烧了,关键总销量越干越小,这谁能接受?
不干电商,回归原来的母婴店渠道,可当初就是因为母婴渠道不给力,销量遇到瓶颈了,才去做电商。现在缩回母婴渠道,那这一轮不白折腾了吗?
进退两难。
其实,问题的根源之一,在于母婴渠道这几年的式微。母婴店不断被电商蚕食份额,流量上不断失血,逼着不少品牌不得不去做线上,毕竟,越来越多的宝妈在线上购物。
我们中童传媒每年走访全国市场,依然能发现活得很好的母婴单店和中小连锁。单店一年干上千万的依然有。但是这些亮点掩盖不了今年可能还是要倒一批母婴店。
自从中国出生率逐年下降,直至腰斩以来,每年都有一批母婴店关张,这也正常,供需总是动态平衡的,不正常的是,这两年出生率已经企稳了,不再是一年200万的下跌了,母婴店的关店率却没有同比企稳,而是继续上升。
这说明母婴店这个业态在萎缩。这种萎缩,降低的是整个业态在产业链上的地位,不是几家明星单店可以挽回的。一个零售业态的江湖地位,不是排名头几位的优秀企业决定的,而是大部分散户的平均水平决定的。
现在我们看到的是,除了千把家的精品店、特色店和健康管理门店,大部分的传统母婴店和连锁,都没能很好地跟上竞争形势,在电商冲击下节节败退。其实中国大部分实体零售业态都没能扛住电商的竞争,母婴渠道还算好的。
中国00后已经有160万结婚了,占比超过了10%。他们是中国互联网原住民,更习惯线上购物。大部分传统母婴店和连锁如果再跟不上形势,可能被团灭。
这对品牌方阵营来说,这件事可以袖手旁观吗?这个世界,客大欺店、店大欺客是常态,如果实体店渠道覆灭,电商渠道一家独大,那品牌方阵营的大部分玩家,都将被困在“算法”里,变成平台的打工仔。
多几个主流渠道,才是最有利品牌方阵营的。就像今天中国在能源、粮食、矿产资源方面在搞多元化一样,有多个渠道,才不会被某个一家独大的渠道卡脖子。
品牌方阵营要搭把手,把母婴店渠道重新扶起来。现在可以倚重的,只有这一波的渠道整合。因为现在占比最大的传统母婴店和小连锁还指望不上,他们都泥菩萨过江。
现在还能在母婴渠道带来新变数的,只有渠道整合。我们只能寄希望于这一轮母婴渠道整合会成功。不是婴配粉联采的成功,而是现代化改造的成功。
而母婴店渠道的现代化改造,需要品牌方阵营的支持。看起来,母婴大连锁拿着巨大的销量规模,向品牌方压价,签下城下之盟,品牌方是吃了亏,但是,把母婴渠道重新扶植起来,品牌方阵营就稳住了主流渠道的多元化,在已经寡头垄断的电商平台面前,就有了退路,就有了筹码,就可以东方不亮西方亮。
而母婴渠道整合方也要对得起这份利益输血,在婴配粉福利化之前,完成母婴连锁的现代化,让母婴店成为一个值得投入、值得尊重、值得下注的零售业态,吸引95后00后高素质年轻人进场,完成中国母婴店业态的真正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