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香港交易所的锣声为奇瑞汽车而鸣。发行价30.75港元,募资约91.45亿港元,成为2025年迄今为止港股市场规模最大的车企IPO,首日涨幅一度超过13%⋯⋯这场光鲜的资本盛宴背后,是一场持续21年、数度“折戟”的上市长跑。
图片来源:奇瑞集团公众号
从2004年首次传出IPO计划,到2025年最终圆梦,奇瑞的上市路,可谓一波三折。
奇瑞与资本市场的纠缠始于2004年。彼时,刚凭借QQ车型崭露头角的奇瑞,却因与上汽集团复杂的股权关系,被迫搁置上市计划。
2009年,奇瑞以29亿元出售20%股份,被市场解读为清理股权、备战上市的信号。然而2011年,奇瑞董事长尹同跃却公开“改口”,以“关联交易问题”为由暂缓上市。
2016年,奇瑞尝试“曲线救国”,推动旗下奇瑞新能源借壳海螺型材上市。此举若能成功,本可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资本化的早期案例,但最终因方案复杂度高等原因未能落地。
直至2019年,奇瑞启动混改,引入青岛五道口基金144.5亿元投资,才真正理顺股权结构,为此次港股上市埋下关键伏笔。
复盘奇瑞的曲折上市路,其背后主要有三重阻力:其一,股权历史遗留问题。早期地方国资、合作方等多方持股结构复杂,难以满足上市公司的透明化要求;其二,战略转型与业绩波动。奇瑞于2010年的历史销量高峰后选择战略转型,销量一度出现下滑。此后长达10年的战略转型中,奇瑞完成了一系列体系建设、流程再造、增资扩股;其三,时机选择与政策环境。2016年借壳时,新能源汽车政策尚未明朗,资本市场对车企估值模式相对保守,错失窗口期。
2025年,奇瑞上市为何能水到渠成?
首先,奇瑞业绩进入快车道。数据显示,2024年奇瑞营收突破2699亿元,净利润达143亿元,自2003年起连续22年位居中国自主品牌乘用车公司出口量第一。其次,奇瑞对股权结构和组织架构进行了梳理和调整,在引入更为多元投资者的同时,成立品牌国内业务事业群,下设星途、艾虎、风云、QQ四大事业部,实现战略聚焦、资源整合、强化协同、品牌向上。此外,奇瑞通过“瑶光2025”核心战略布局新能源赛道,成立“奇瑞智能化中心”加码智能化,并与华为共建智界品牌,打出智能化合作牌,加速补齐新能源与智能化两块短板。
奇瑞此时上市,已不再是“解困”,而是“乘势”。
13家基石投资者认购5.87亿美元,覆盖产业资本、地方政府基金、长线投资机构,显示出市场对其“技术+出海”双逻辑的认可。港股上市不仅为奇瑞打开国际融资窗口,更强化其全球化品牌形象。
尽管成功上市,但奇瑞的挑战依然清晰:新能源收入占比仍不足30%,智能化技术依赖外部合作,国内市场竞争白热化⋯⋯资本市场也将密切关注其新能源转型效率、智能化落地速度,以及与华为等科技企业合作的协同效应。能否将募资转化为技术优势与市场份额,将是奇瑞估值能否持续走高的关键。
根据官方披露信息,本次募资用途中,有35%将用于研发不同车型和版本的乘用车,25%用于下一代汽车及先进技术的研发,20%用于海外拓展及执行全球化策略,显示出奇瑞意图借资本之力,打一场“智能化突围战”和“全球化升级战”。此次上市,无疑将为这两大“攻坚战”注入资本燃料。
从“小草房”到港交所,奇瑞的21年上市路,是一场耐力的考验,也是中国自主品牌车企从野蛮生长到资本化、全球化进阶的缩影,更是中国汽车工业从跟随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见证。如今锣声已响,但资本市场留给奇瑞的考卷才刚刚展开。下一步,奇瑞需要在研发效率、品牌升级与生态协同上展现更强执行力,方能在全球智能电动车的激烈赛道上,真正实现“创新驱动、全球信赖”的愿景。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