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城市竞争的“超级联赛”中,广州,是一个极为独特的存在。
作为全球一线城市、千年商都,广州基本盘稳固,常有令人惊艳的表现,发展势头强劲。
2024年,广州常住人口净增15.1万,全国第二;今年上半年,广州GDP反击,增速超过重庆,外贸更是狠狠发力,出口增速高达25.2%,在十大外贸城市中堪称一骑绝尘。
然而,经济社会底子的坚实与城市叙事的低调,又往往形成一种令人困惑的反差。
最直观的体现,是商圈竞争力。2024年中国百强商圈榜单上,上海独占14席,成都拿下8席,而广州仅占4席。
天河路-珠江新城商圈虽跻身全国前三,但紧随其后的北京路-海珠广场商圈已落至第29位,中间断层明显。
旅游消费也折射出类似的困境。尽管广州塔、长隆常年跻身热门景点,但城市整体的旅游热度不及京沪,甚至落后于重庆、成都这两座GDP体量相近的“网红城市”。
今年美团最新发布的暑期热门旅行城市Top10中,广州仅列第八。
为什么广州的城市叙事,仍然与人们的期待存在明显的“落差”?千年商都,又将何以破局?
事实上,作为中国唯一繁荣了两千年、长盛不衰的商都,广州从不缺历史底蕴和叙事高度,但不少人注意到,作为现代化的广州,地标如散落的明珠,似乎缺少一条主线串联。
过去十多年,广州城市框架持续扩张,各种新的“CBD”不断涌现,整体竞争力也会在无形中有所分散、稀释。
当下的广州,正在呼唤一条强有力的“复合脊梁”,在新一轮城市竞争格局中,凝聚出自己的城市符号和价值高度。
从政府到市场,也逐渐形成一种共识:新中轴线,将是破局的关键。
随之而来,广州新中轴线呼之欲出。
它将珠江新城的财富地标、广州塔的视觉符号、海珠湿地的生态价值、长隆的文旅能量,串联成一条南北脊梁,构筑出一个多维度的城市叙事新载体。
而其中最富想象力的落笔,是在新中轴18公里长的中间6公里核心段,嵌入一颗“海上明珠”一一海珠湿地。
这正是现代的广州,对城市叙事给出的全国独一份的答案。
纵观全球,北京中轴线,象征的是历史与政治中心的庄严秩序;巴黎中轴线,铺陈的是一幅文明与荣光的画卷。
但全球唯一能把中轴线核心段落留给国家湿地公园的城市,只有广州。这是一个极具魄力的决策。
海珠湖公园
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这座城市面向未来打造的“中轴+湿地”超级格局,选择了最具烟火气的表达——中轴线与江心岛海珠在中点交汇,不仅将“中”的文化符号具象化,更象征了城市发展与生态保护、现代性与烟火气的平衡点。
正因如此,在近日举行的“新海珠 新愿景”高质量发展研讨会,海珠湿地,被赋予“广州中央湿地公园”的全新定义。
这场被视为“广州城市进化历史转折点"的高规格研讨会,汇集了来自住建、规划、生态保护、产业经济等领域的权威声音。
“中央绿轴+海珠湿地可合并打造‘广州中央公园’,定位影响站位,站位决定未来地位。”在会上,广东省体制改革研究会执行会长彭澎提出:“纽约中央公园与曼哈顿的共生,是工业时代的经典;而广州中轴+湿地的叠合,将定义数字时代的城央生态经济新模式。”
作为全球绝无仅有的镶嵌于中轴脊梁上的“绿心”,广州中央湿地公园以超过1100万平方米的恢弘体量,不仅相当于3个纽约中央公园,更标志着这座城市的发展叙事正经历深刻跃迁——
从“功能驱动”迈向“价值驱动”。
纽约中央公园
而海珠区自身的发展轨迹,正是这套转型叙事的缩影。
从曾经的工业区,到“中国第一展”广交会的举办地,如今,海珠再度升级,成为广州数字经济发展的战略高地,以及正在蓄势待发的人工智能。
海珠的每一次转型,都凭借对时代浪潮的精准把握,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这种不惧改变、自我革新的特质,让它能够完美承接和顺应广州的城市战略。
正如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副总工霍子文所言,城市的发展骨骼必须与它的规模相匹配。过去的越秀公园、天河公园,分别对应了广州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划半径;
如今,广州的城市框架已经横跨南北,辐射整个大湾区,其发展半径早已超越了过去的想象,一座能够与之匹配的全新城市脊梁,已成必然。
定位影响站位,站位决定未来地位。这正是新中轴线,尤其是海珠段,被加速建设的深层原因,它遵循了“骨骼先行,肌肉后生”的规划规律,为广州的未来发展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
今年一季度,海珠GDP名义增速9.67%,实际增速全市第一,成为广州最强劲的增长极之一。
如果把时间拉长,从2010到2023年,海珠GDP足足增长了283%,领跑广州中心六区。
可以说,海珠的跃迁之路,生动诠释了广州这座城市的韧性与适应力。而当新中轴线将核心中段定于海珠湿地,其意义超越了地理空间,成为广州不断突破的最佳隐喻。
更重要的是,它将海珠从一个区域性的增长极,提升到了城市战略的C位,成为连接广州历史与未来、繁华与生态的核心枢纽。
中央湿地公园与总部经济毗邻,珠江夜游与数字出海同频——这正是广州本质的城市肌理。
所以,新中轴线不是简单的“南北串联”,而是在海珠这个关键节点,实现了一种叙事创新,并与广州本身的性格如出一辙:
既有千亩湿地带来的生态静谧,也有不绝于耳的产业脉动与市井喧哗;容得下岭南文化的原真烟火,也接得住全球前沿的科技与资本。
正因有了广州中央湿地公园的加入,这条城市新中轴得以超越传统框架,成为代表广州“现代+烟火+生态”共生的超级符号,也定义了这座一线城市在世界级竞争中独特的姿态。
新中轴线,无疑成为广州全力打造凝聚城市符号和价值高度的“复合脊梁”,而中央湿地公园,是这条脊梁之上,代表广州面向未来的“世界级城市客厅”。
在环海珠湿地片区,一侧是超过1100万平方米的国家级湿地公园,一侧是正在快速迭新的产业空间和城市界面,资金和政策“弹药拉满”,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赋能于此。
2024年广州市政府工作报告就明确提出,要将广州新中轴(海珠)列入四大重点片区改造,发展优先级不言而喻。
随着海珠新中轴片区获批国家首批城中村专项借款,旧改进度持续提速,从东风村到南洲片区,区域面貌日新月异。
在强有力的政策托举之下,环海珠湿地片区已不止是一处生态资源富集地,它正跃升为广州新中轴的门户,新魅力消费地、新产业聚集地、文商旅融合的引领地。
这次的广州城央生态圈未来计划发布会,首次披露了新中轴南段千亿级投资规划、区域旧改规划及进程、海珠湿地生态蓝图、城市发展未来创想等重大议题。
结合《环海珠湿地价值圈发展规划》来看,整个环海珠湿地片区沿着轴线和海珠湖分层设计,成为岭南文化+国际消费+生态文明的综合价值圈层。
其中,东风村-三滘村-沥滘村整体定位全球绿色低碳科技独角兽总部发展带,聚焦人工智能、绿色物联网、新能源、生物技术等新兴战略产业。
轴线内部建有广州文化馆新馆,展现岭南文化的深厚底蕴,并规划建设海珠湿地馆;环湖一线聚焦商业商务功能,将打造岭南风韵商业街,以及对标太古汇、万象城的国际消费商圈。
图源:广州海珠发布
一个能代表未来人居新方式的缩影,正悄然成形。
若问新时代发展理念下,中国城市将向世界贡献何种智慧——广州或可用此作答。
纽约有中央公园,北京有中轴线,而广州选择了把两者叠加,在核心中轴留下一片中央湿地公园。未来,环海珠湿地片区将以超大城市中心区生态发展范式,构筑中国面向世界的生态会客厅。
因此,这条全长约18公里的新中轴线,其意义远非简单在长度上超越巴黎、华盛顿等国际知名轴线城市,而在于为全球城市提供一种启发:
如何用一条中轴,把标志性建筑、消费性场景、经济核心引擎、稀缺生态资源凝聚一起,成为世界读懂这座城市的指南。
作为全球罕见的“中轴+中央湿地公园”模式,广州正在打造出真正实现功能复合、生态共生,繁华与烟火气共荣的“世界级脊梁”,将生态内核转化为更高阶的城市竞争力——
而这,也是中国向世界缓缓铺开的未来人居画卷。
纵观全国,一线城市“人居标杆”的价值逻辑往往清晰可辨:稀缺地段、大尺度空间、高端产品配置。
但若要真正跻身“头盘”之列,仅凭这些却远远不够。头盘级的豪宅作品,往往参与塑造整座城市的未来格局。
杭州西溪湿地周边的西溪诚园、西溪蝶园等项目,依托湿地资源,成为杭州高端住区代表,但它仍未脱离传统豪宅的范畴。
成都麓湖则更进一步。它并非单一豪宅项目,而是天府新区的开篇巨制,重新定义了成都的人居高度与城市想象力。
放眼国际,纽约中央公园的豪宅带,不仅聚集全球精英,更成为城市最具辨识度的人居标杆之一。
因此,何为城市头盘,结论愈发清晰:前者标记奢侈的尺度,后者象征的是城市的未来。
在广州“中轴+中央湿地公园”的超级格局之上,中海大境的出现,恰是对广州“头盘逻辑”的深刻回应。
全球范围内,没有第二座特大城市的中轴线,把一座国家级湿地公园嵌入核心,而中海大境正好站在这一生态核的起点。
作为广州中央湿地公园旁第一个亮相的高端人居项目,中海大境的真正价值,不仅在于豪宅所具备的顶配标准,更在于项目红线之外,对城市公共资源的深度整合。
湖畔步道、公园景观、文旅休闲资源,都被无缝融入中海大境的社区生活,形成了远超传统豪宅的外部生活场。
中央湿地公园作为广州未来的价值粮仓,政府正采取徐徐图之的开发策略。而中海大境作为先行者,自然占据难以替代的资源优势。
中海大境本身与广州城市叙事的高度契合,似乎也冥冥中注定了它的“头盘”气质。
“万物起源,大境不息”的东方哲思,恰好呼应海珠湿地这片广州“绿心”所象征的生命本源,也承载着对于交付品质、人居方式和城市新中轴“大境终成”的美好期许。
以湿地为核、以中轴为脉,广州正在以一条前所未有的城市价值“复合脊梁”,回应时代的叩问。
它让现代金融与市井烟火得以碰撞,城市文明高度与日常休闲生活相互交融,千年商都的历史底蕴与湾区核心的未来愿景彼此承接。
这座一线城市,终于重新找到属于自己的叙事声量。
这不仅是广州对理想城市的回答,更是面向未来城市竞争格局的生存智慧。
而中海大境也以其“先见者”的姿态,见证一个更完整、更从容、也更坚定的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