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亿身家的扬州女首富梁勤,又出手了。这次,她带着市值360亿的扬杰科技,砸下22亿现金收购贝特电子。
这笔交易藏着太多看点:被收的贝特电子曾两闯资本市场失败,背后却站着深圳高新投、达晨财智等67个股东;而梁勤从贸易公司起家,靠精准并购长成半导体IDM巨头。
一众投资方借并购顺利套现,扬杰科技则剑指产业链协同。这场收购究竟是双赢布局,还是暗藏风险?A股并购热潮下,这幕戏远比想象中热闹。
或许有人会说,22亿收购贝特电子更像一场 “接盘游戏”,扬杰科技花大价钱买个IPO失败者,性价比实在不高。
从表面看,贝特电子两次冲击资本市场未果,新三板挂牌又退市,确实算不上 “优等生”;而扬杰科技从 “发行股份+现金” 改为全现金收购,无疑增加了自身的资金压力。
但深入分析便会发现,这笔交易的核心价值不在 “上市标签” 而在 “产业协同”。贝特电子的电力电子保护元件与扬杰科技的功率器件形成互补,能共同服务于汽车电子、光伏等热门赛道,这种产业链协同效应是单纯财务投资难以实现的。
更关键的是,贝特电子连续两年盈利且承诺未来三年净利润超5.55亿元,其盈利能力已通过市场验证,并非缺乏价值的 “不良资产”。对扬杰科技而言,这不是接盘,而是精准的战略布局。
从另一个角度看,有人质疑投资方的 “落袋为安” 是对企业长期发展的背叛,年化 16%的回报背后可能牺牲了贝特电子的成长潜力。
这种观点认为,创投机构本该陪伴企业长期成长,却在IPO失败后迅速通过并购退出,难免有 “赚快钱” 之嫌。
但结合行业现实来看,这种退出选择实属无奈且合理。创投基金有明确的存续期,通常为7到10年,贝特电子的投资方中不乏2022年才进入的资本,若继续死磕IPO,不仅会错过退出窗口期,还可能因行业波动导致收益缩水。
更重要的是,被扬杰科技收购并非 “成长终结”,作为全资子公司,贝特能获得更充足的资金支持和更广阔的客户渠道,反而可能加速发展。投资方的退出是基金周期的必然结果,而非对企业的抛弃。
还有人提出,并购热潮不过是政策刺激下的 “虚假繁荣”,新 “国九条” 等政策催生的交易数据,未必能转化为真正的产业价值。
这种质疑并非没有依据:部分企业可能为了迎合政策或炒作概念而盲目并购,导致资源错配。
但数据背后的结构性变化值得关注,今年上半年93单重大重组较去年同期增超165%,其中多数集中在半导体、新能源等战略新兴产业,并非跨行业的盲目扩张。
以扬杰科技为例,其多次并购均围绕半导体分立器件产业链展开,最终形成IDM模式的核心竞争力,这种并购显然是服务于产业升级的。政策的作用更像是 “催化剂”,激活了本就存在的产业整合需求,而非凭空制造泡沫。
或许有人会追问,业绩承诺更像 “纸面保证”,贝特电子5.55亿元的净利润承诺能否兑现还是未知数,这会成为扬杰科技的 “定时炸弹”。
确实,业绩对赌失败的案例在并购市场并不少见,一旦承诺落空,收购方可能面临商誉减值等风险。但从贝特电子的基本面来看,其产品已进入比亚迪、美的等头部企业供应链,受益于新能源和智能家电行业的持续增长,业绩增长具备扎实基础。
更重要的是,全现金交易模式下,扬杰科技可能已在协议中设置了更严格的业绩补偿条款,相较于股份支付,对赌的约束力更强。这种风险并非不可控,而是产业整合中必须承担的合理成本。
也有人担忧,并购会削弱企业的创新动力,扬杰科技靠收购快速扩张,可能丧失自主研发的耐心。这种顾虑源于对 “并购依赖症” 的警惕,但扬杰科技的发展路径恰恰反驳了这一点。
其在2008年金融危机时主动投资建设4寸晶圆生产线,奠定了自主研发的基础;此后的并购均是对产业链短板的补充,如收购成都青洋完善单晶硅布局,收购国宇电子强化封装能力。
并购与研发形成了 “互补效应”:通过收购获取成熟技术和市场渠道,同时投入资金进行核心技术攻关,最终进入小米供应链提供IGBT模块。这种“并购+研发”的模式,反而加速了其创新进程。
拨开争议的迷雾可见,A股并购热潮绝非简单的资本狂欢,而是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选择。
对IPO折戟企业而言,并购是 “曲线成长” 的机会;对上市公司而言,并购是 “快速补链” 的途径;对创投机构而言,并购是 “合理退出” 的渠道。正如靳海涛所言,灵活估值下的并购交易,正在让资源流向更高效的领域。
这场热潮或许存在些许乱象,但总体而言,它正以 “化腐朽为神奇” 的力量,推动着中国产业的整合与升级,这正是并购市场最核心的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