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来科技成长之风所引领的投资反攻行情中,一批“小而美”的主动权益基金充分发挥灵动优势顺势崛起,成为行业中更闪亮的存在。其中在今年前八个月以超110%收益同类夺冠的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型基金就属于“小而美”的典型。定期报告统计,截至2025年二季末,规模不足3亿元。Wind数据统计,截至2025年8月29日,汇安成长优选混合A今年来以110.49%的收益率,在同期可比的2307只灵活配置型基金中高居榜首。
汇安成长优选混合的突出表现,已吸引机构投资者寻味而动。据中报统计,该基金机构投资者持有比例已从去年底的0%,增至今年二季末的30.42%。日前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基金经理单柏霖在2025年中报里,对过往操作进行了复盘,并对未来策略予以了展望。
操作回顾:极致分化中聚焦人工智能领域
回顾今年上半年,A股市场整体呈现温和上涨,但内部结构分化剧烈。截至6月末,上证指数上涨2.76%,万得全A指数上涨5.83%,而深证成指和创业板指基本平收。单柏霖指出,这也表明市场并非普涨行情,而是一场围绕“确定性”和“政策驱动”展开的结构性博弈。 在他看来,上半年市场的核心特征是显著的风格切换,资金的避险情绪与对高确定性收益的追求成为主导力量,市场也演绎出高股息与防御性板块表现强势、科技成长板块内部分化加剧和消费与周期板块普遍承压三大主线。
面对市场极致分化的风格,单柏霖认识到:“科技成长方向的短期压力是市场避险情绪和风格轮动的结果,而非我们长期产业判断的失效。因此,我们并未追随市场短期热点,而是选择坚守既定的投资策略,继续将核心仓位保持在科技制造的关键环节上”。
从具体操作看,汇安成长优选投资组合构建始终基于对产业中长期趋势的把握,即寻找并持有那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国产替代、具备长期成长动力的优质资产,并力求在产业和估值的周期底部进行布局。该基金继续聚焦并深化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资布局。基于对AI行情正从概念普涨演变为更注重业绩兑现的结构性行情的判断,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在维持对AI产业的整体高仓位配置同时进行了积极的结构优化:适度增加了在AI算力基础设施(如光模块、PCB等)以及业绩兑现能力更强的AI应用龙头公司的权重,并相应降低了部分短期业绩难以证实、估值偏高的个股仓位。通过此次调整,力求在坚定拥抱AI时代浪潮的同时,更精准地捕捉产业链中盈利增长最具爆发力的环节。汇安成长优选混合A年内翻倍的业绩表现,也初步印证了这种操作的前瞻性。
后市研判:产业发展趋势为基,持续看好科技成长
作为行业内少有的具有“工程师思维”的基金经理,单柏霖早年曾在中国兵器工业计算机研究所担任系统开发工程师,后转型投研,这种经历让他习惯从“技术原理 - 产业落地” 全链条看问题。在此次中报里,单柏霖也用近800字阐述了对未来市场的展望以及从产业视角出发如何构建投资逻辑。他分析道,二级市场投资回报来源于价格波动或者价值变化,从影响股价波动因素来看,主要是业绩因子与估值因子。一方面,长期来看,业绩因子决定了股价的长期走势,因此需要深入了解与掌握企业价值的创造过程。另一方面,中短期来看,对投资回报影响更大的因素是估值因子的波动。为此,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将围绕长期确定性、中短期景气度,以及估值体系三个因素寻找投资标的。
“伴随着国内宏观增速中枢的不断下移,市场整体偏向于弱预期、弱业绩,国内市场中每年都会涌现出高速增长的细分行业,即不同产业的增速中枢会出现分化,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业绩驱动力与估值驱动力的变化可能会比以往更为剧烈。因此,我们将聚焦于产业中观,根据产业发展空间与渗透率动态变化,对于行业相关个股的业绩表现与估值不断动态评估,力争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获得可持续性的投资回报。”
展望后市,单柏霖认为市场的结构性特征仍将延续。当前A股部分宽基指数的估值仍处于历史相对较低位置,为长期投资提供了安全边际。在配置上,需要更加注重攻守兼备,核心是把握具备长期产业趋势、业绩能够稳步兑现的优质成长股。
对于投资者关心的未来结构性机会,单柏霖强调,依旧积极看好由科技创新所驱动的产业创新周期。发展“新质生产力”是当前重要的政策指引,“科特估”概念的提出也体现了资本市场对科技发展的支持。“我们认为科技成长股具备更乐观的投资回报空间,核心逻辑在于业绩增长与估值提升的双重驱动力仍在”。汇安成长优选混合将重点聚焦于人工智能板块。考虑到以AI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创新当前依旧处于高速发展阶段。随着海内外更多优质产品应用的涌现,产品的供给将持续创造并推动需求,单柏霖预计下半年产业发展趋势会得以加速。当前市场的关注点已从通用硬件逐步迁移至算力基础设施及垂直应用场景。后续将尊重产业发展趋势,聚焦那些能够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业绩增长的优质公司,在市场出现分歧时,积极寻求优质资产的安全边际。
风险提示:本文观点仅供参考,基金有风险,投资须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