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贸易问题上一向自信满满,他总觉得自己看得比别人透彻,坚信只要加征关税,就能把对手逼到让步,尤其是对中国。他从第一任期就笃定,中国对美出口庞大,顺差长期居高不下,必然无法承受关税冲击,会率先低头。
然而,这个判断从一开始就偏离了现实。美国内部不少官员事后承认,特朗普严重低估了中国经济的韧性与反制能力。一旦中国展开对等回击,美国反倒陷入被动,主动权迅速流失。
回到2018年,特朗普上任不久便点燃了贸易战的火药桶。3月,他在白宫签署备忘录,启动对华301调查,以知识产权为由,对60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关税。特朗普当时的算盘很简单:美国市场容量巨大,中国出口对美比重不小,因此中国不敢轻易舍弃,必会迫于压力让步。他甚至公开放言,中国离不开美国消费者,只要加税,中国企业很快就会扛不住。白宫高层大多附和这种逻辑,预料中国会先退。
但结果出乎意料。7月6日,美国刚对价值340亿美元的中国商品加征25%关税,中国商务部立即宣布对等反击,同样对340亿美元的美国商品加税,且精准打击大豆、汽车等重点出口行业。这一举动打破了美方的预期。特朗普本想以关税为武器迫使中国让步,没想到中国坚决对抗,丝毫不惧。
随之而来的,是美国农业州的惨痛冲击。中西部大豆滞销,库存暴增,价格大幅下跌。农民怨声载道,企业也开始抱怨,供应链被打乱,许多制造商依赖中国零部件,关税导致成本急剧攀升。贸易战由此一步步升级。
同年9月,美国再对2000亿美元中国商品征收10%关税,中国立刻反击,对600亿美元美国货加征5%到10%不等的关税。部分美国官员在内部会议上直言,特朗普的标准过于单一,只盯着贸易逆差数字,却忽视了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核心地位。稀土、原材料、低成本制造……美国企业和消费者都离不开中国。研究数据显示,关税导致美国经济损失逾千亿美元,平均每个家庭额外负担2400美元。
进入2019年,局势更加紧张。特朗普5月提高关税至25%,中国随即宣布对600亿美元美国产品征收5%至25%不等的关税。资本市场剧烈震荡,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美方虽希望重启谈判,但中国坚守对等原则,拒绝单方面妥协。事实证明,当中国展开反击后,美国的节奏被彻底打乱。
特朗普企图打心理战,想靠恐吓逼迫让步,却没料到中国稳住阵脚,并通过开拓巴西、阿根廷、俄罗斯等市场,分散了对美国的依赖。2020年1月,双方签署第一阶段协议,中国承诺增加采购美国农产品和能源,但美国保留大部分关税。疫情之下,协议执行不理想,美国农业出口和制造业就业恢复有限,贸易赤字反而扩大。
特朗普2020年落选,拜登接手后延续关税政策,但并未大幅升级。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再度走上老路。4月2日,他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动用《国际紧急经济权力法》,对所有进口商品加征10%关税,对中国特定产品加得更狠。美方认为中国会更快妥协,但中国在4月4日迅速还击,对美国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并限制稀土出口。
稀土是中国的王牌,占据全球大部分供应,尤其是中重稀土和加工环节。美国高科技产业和军工体系对此高度依赖。五角大楼的报告显示,美国军工承包商库存几近枯竭,供应商面临断供危机。随之而来的是汽车行业的崩盘:福特、通用和Stellantis在第二季度分别巨亏80亿、110亿和35亿,全行业预计全年亏损高达700亿美元。消费品和零售业同样遭殃,沃尔玛、宝洁等企业被迫提价,导致美国消费者支出18年来首次下降。
在强烈的内部压力下,美方开始在谈判中让步。5月日内瓦、6月伦敦、7月斯德哥尔摩的多轮会谈里,美国逐渐软化立场,提出以降关税换取稀土供应恢复。8月12日,双方终于达成临时协议:暂停24%关税90天,基线关税维持10%。美方还推动允许英伟达和AMD部分芯片出口中国,以换取市场空间,但引发鹰派强烈不满,担心国家安全被牺牲。
如今来看,这场持续多年的贸易战没有赢家。特朗普一度以为能迫使中国屈服,结果却让美国失去了主动权。供应链的复杂性让美国无法摆脱对中国的依赖,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加快了多元化和自主创新。美国的政策缺乏客观依据,更多依赖于想象与政治算计。盟友见中国强硬,纷纷效仿反制,形成合力,让美国更孤立。
截至2025年8月,贸易赤字依旧高企,制造业复兴无望。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仅没让美国“再伟大”,反而增加了百姓负担,逼迫企业外迁,拖累了经济。中国经济展现出更强韧性,贸易战成为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事实已经说明,这样的对抗徒劳无功,美国付出的代价更大。从中国开始反击的那一刻,美国就注定处于被动。
合作共赢才是出路。倘若美国继续执迷于对抗,最终伤害的只会是自己。
上一篇:从“加速度”到“稳增长”:汾酒2025半年报中的战略定力
下一篇:百济神州股价创新高,首次实现半年盈利,生物医药ETF(159859)强势上涨3.64%,创新药ETF天弘(517380)“吸金”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