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曾经横跨欧亚的超级军事大国苏联轰然解体,世界格局瞬间发生巨变。在这场地缘政治的剧烈震荡中,刚刚独立的乌克兰幸运又沉重地继承了庞大的军事工业遗产——约35%的苏联军工资产。这些财富中,包括超过3000家军工企业、数以千计的坦克和装甲车辆、数百艘海军舰艇,甚至还有苏联引以为傲的图-160战略轰炸机。这无疑是一笔令全球垂涎的“超级遗产”,足以让任何国家为之心动。然而,对于当时经济几近崩溃的乌克兰来说,这份财富却是一副沉重的枷锁。国家财政无力维持如此庞大的军工体系,工厂停摆,科研专家失业,那些曾代表苏联荣耀的钢铁巨兽,也只能被迫贱卖,换取国家赖以生存的资金。
与此同时,世界的另一端,中国正处于现代化进程的关键时期。进入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国防工业基础相对薄弱,亟需外部先进技术的支撑来实现跨越式发展。一个急需变卖资产的国家,遇上一个渴望技术突破的大国,历史的偶然注定会孕育一段影响深远的合作。1992年,中国启动“双引工程”,目标明确:引进技术和高端人才,全面提升军工能力。到2006年,中国从乌克兰引进了超过2500名专家,参与超过2000项军工项目。为了让这些专家安心工作,中国不仅提供优厚待遇,还在陕西的军工基地专门建设了乌克兰风情的生活和科研区。这份诚意和尊重,让中乌合作进入黄金期。
在这二十年的合作篇章中,最具代表性的无疑是“辽宁舰”。它的前身,是苏联库兹涅佐夫级航母的二号舰“瓦良格”号。苏联解体时,“瓦良格”仅完成68%的建造,最终滞留在乌克兰黑海造船厂,成为烂尾工程。1998年,中国企业家徐增平以“打造海上赌场”为名,以2000万美元的价格购得这艘未完工的航母,并最终将其运回中国。更重要的是,随船运来的还有完整的设计资料,这为中国航母建设提供了最珍贵的蓝本。随后,大批乌克兰专家,包括“瓦良格”原设计师巴比奇,加入中国的改造工程。经过七年努力,这艘烂尾航母终于在2012年以“辽宁舰”的身份重生,成为中国海军的第一艘航母,更重要的是,它帮助中国彻底掌握了航母的设计与建造核心技术。
航母只是开始。舰载机的研发同样离不开乌克兰的帮助。2001年,中国通过特殊渠道获得苏-33舰载机原型机T-10K,并以此为样机,成功研制出国产舰载机歼-15“飞鲨”。2012年,歼-15成功在“辽宁舰”上起降,标志着中国真正拥有了完整的航母作战体系。此外,中国长期面临的舰船动力“心脏病”问题,也因乌克兰“曙光-机器设计”联合体的燃气轮机技术而得到突破。国产化QC-280燃气轮机诞生后,055型万吨大驱的出现成为可能,极大推动了中国海军的现代化。
除了航母和舰载机,乌克兰技术还为运-20运输机、L-15教练机提供动力支持,甚至“欧洲野牛”级气垫登陆艇的引进,也让中国两栖作战能力跃升新台阶。1992年至2012年,这二十年堪称中国军工发展的黄金时期。然而,这段辉煌也留下遗憾。最令人扼腕的莫过于图-160“白天鹅”战略轰炸机。苏联解体后,乌克兰继承19架图-160,中国曾多次洽谈购买事宜,但因美国与俄罗斯的强力阻挠,交易最终失败。美国不仅施压乌克兰,还出资要求销毁轰炸机,最终大部分图-160被拆解报废,中国空军错失战略性跨越的机会。
这种遗憾在2016年再次上演,中国企业试图收购乌克兰马达西奇发动机公司,却再次遭到美国干预,最终收购计划破产,随后爆发的俄乌冲突更彻底摧毁了合作可能。从图-160到马达西奇,两次重大挫折深刻揭示一个冷峻的事实:在关乎国家战略的核心技术上,寄希望于外购终将碰壁。所幸,今日的中国军工早已实现巨大突破,能够自主设计建造航母、隐形战机和先进驱逐舰。而乌克兰在多年内耗和外部干预下,曾经辉煌的军工体系已风光不再。
回首这段历史,我们感谢乌克兰曾在关键时期给予的帮助,但更要铭记那段遗憾带来的觉醒:核心技术,唯有掌握在自己手中,国家安全才有最坚实的保障。这,才是中乌二十年军工合作留给我们的最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