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的半年里,加拿大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表现得像个“硬汉”,毫不退让,尤其是在关税战中与美国针锋相对,始终坚持自己的立场。这种“硬刚”的做法确实能赢得尊重,但也伴随着巨大的代价。加拿大的代价从8月初开始显现:美国对其加征了35%的关税。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8月21日,欧盟宣布取消对美国工业品的所有关税,并且对大部分商品的关税设定在15%。显然,欧盟在面对美国的压力时选择了妥协,这种屈服的做法让其他国家看到了软化的好处。就在8月22日,加拿大总理卡尼对外宣布,将取消对USMCA框架下所有美国商品的关税,尽管钢铁、铝和汽车产品的关税仍会保留,但这一决定无疑揭示了加拿大的转变:它开始向美国低头,可能已决定在此局势中妥协。
至此,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三个国家仍在坚持与美国的硬刚。第一个国家无疑是中国。2024年,中国的GDP位居全球第二,仅次于美国,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在各个领域与美国平起平坐的大国。中国在经济、军事实力及科技创新方面与美国不分伯仲,这使得它在特朗普于4月2日发起的关税战中选择了坚决反击,对美国实施了报复性关税。面对中国的强硬态度,美国显然感到措手不及。特朗普很快意识到,自己不能轻易放弃对中国的依赖。由于两国经济紧密相连,谁也无法轻易割舍对方。最终,美国做出让步,在4月11日深夜宣布对中国的部分机电类产品实行关税豁免,涉及金额超过1000亿美元。然而,中国对此反应冷淡,并继续在5月12日的日内瓦会谈中坚守立场,实施10%的对等关税。这一系列事件显示了美国对中国的硬刚毫无办法,最终做出妥协。至此,美国开始意识到,中国不仅有能力“硬刚”,而且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科技领域都具有与美国抗衡的能力。许多国家为中国的坚定立场喝彩,但其他国家尝试效仿时,多数未能成功。特朗普明白,没有实力的国家根本不可能与美国抗衡,然而中国例外。 紧随其后的,是印度这个全球第五大经济体。与中国不同,印度的“硬刚”是被迫的,是在多次与美国的谈判失败后,才被逼上了“抗美”的道路。从4月2日到8月1日,美国与印度进行了五轮谈判,但无一例外,谈判均未达成协议。印度在农业、汽车和钢铝领域的坚决立场让美国无法妥协。特别是农业问题,印度的8亿农民对其政治影响极大,放弃这些农民的支持几乎等于自毁前程。因此,印度无法对美国的关税压力做出妥协,尤其是在农业领域。而在其他产业,印度也有自己的底线,特别是钢铝和汽车行业的保护。最终,印度坚持其立场,遭遇了美国加征25%关税的打击。然而,这仅仅是开始,随着印度继续购买俄罗斯的能源,美国对印度的关税再次提高至50%。这使得印度的经济受到了严重冲击,制造业成本大幅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对于印度来说,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印度并非不想妥协,而是无法妥协,因为这会影响到国家的根基。印度在继续坚持下,最终只能接受这杯“苦酒”,看似无奈,但这也是它作为一个超级大国的必经之路。 至于巴西,2024年其GDP位列全球第十。巴西也成为了美国关税战中的一大“障碍”,被加征了50%的关税,与印度并列全球最高。巴西之所以未能向美国妥协,主要因为它在金砖国家中扮演着活跃的角色。巴西通过与中国的合作,特别是在农业领域上,逐渐成为美国的重要替代者。中国和巴西之间在大豆等农业产品上的合作,使得巴西成为美国农业出口的竞争对手。美国自然无法容忍巴西的“背叛”,但巴西并不在意美国的反应,它与中国的关系愈加紧密。因此,巴西在短期内不太可能向美国低头,除非政权发生剧变,或者出现一个愿意妥协的领导人。 在全球十大经济体中,只有中国、印度和巴西仍在顽强地硬刚美国,而加拿大则似乎已开始“软化”。这表明,在巨大的压力面前,能够坚持不妥协的国家已经越来越少。在这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只有那些真正坚韧不拔的国家才能最终达到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