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医药魔方
荣昌生物正在加速兑现美好蓝图。
8月22日,荣昌生物发布2025半年报,业绩表现亮眼:总营收实现10.9亿元,同比增长48%,综合毛利率同比提升5.8个百分点达到84%,销售费用率同比下降4.6个百分点降至47.9%,亏损同比大幅收窄42.4%至4.5亿元,减亏趋势明显。多项财务指标的持续改善,不仅有力佐证了荣昌生物自主研发实力与商业化能力的高效转化,而且彰显了公司运营速率的显著提升。
此前,荣昌生物曾预计将在2025年大幅减亏、2026年实现盈亏平衡、2027年步入盈利阶段,而从目前的发展势头来看,这一目标的实现路径已经清晰可见,甚至有望提前达成。
业绩持续向好,未来更加可期。这一切变化的背后,是荣昌生物在商业化和国际化方面的重大突破:一是,已商业化的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不断拓展新适应症、市场渗透加深,推动销售收入强劲增长;二是,BD出海节奏显著加快,肿瘤、自免、眼科三大业务板块的核心产品相继实现海外授权,呈现出全新的国际化格局。
凭借日渐成熟的研发实力和商业化能力,荣昌生物的价值得到持续释放,正在中国创新药产业升级征程上写下自己的注脚。
1、业务基本面持续向好
荣昌生物的基本面正以令人瞩目的速度持续优化。2024年,荣昌生物实现了近17亿元的产品销售收入,增速较往年有明显提升,这主要归功于“双子星”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逐步打开了自免和肿瘤两大市场。进入2025年,两款核心产品的商业价值进一步释放,推动荣昌生物再次站上新的高度。过去6个月,荣昌生物总营收已超过10亿元,同比增长48%,全年收入有望突破20亿元大关,延续高增长态势。
商业化放量不仅带动收入规模快速上升,也体现出强劲的产品盈利能力和成本控制效果。通过持续扩大商业化产能和深化精益生产管理,荣昌生物的综合毛利率进一步提升至84%,实现了“量、价、质”协同增长。更为难得的是,营收的高增长并非以销售费用率升高为代价,这一指标反而还在稳步下降,这说明荣昌生物已平稳度过创新药上市的市场导入期,在快速拓展市场和有效控制费用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进入了品牌驱动的良性增长轨道。
从更深层次来看,这一变化反映出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的临床价值日益得到医生和患者的认可,逐步建立起品牌效应和临床口碑双轮驱动的增长模式,有效减少了对传统销售团队规模扩张的路径依赖。
与此同时,商业化高增长带来了持续的现金流,叠加此前港股配售募集的资金储备,以及后续海外授权首付款的陆续到账,多重资金来源汇聚成强大的财务支撑力,为荣昌生物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研发投入方面,荣昌生物也进行了相应优化,聚焦核心管线,提升资源配置效率。
多项财务指标改善后的叠加效应显著——公司亏损金额同比大幅下降,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亏损已缩窄至4.5亿元,较2024年同期减亏幅度显著。种种迹象表明,荣昌生物已经离盈亏平衡不远了。
2、全面打开“出海”局
在国内商业化高歌猛进的同时,荣昌生物也开启了双线作战,国际化战略持续落地,迈向了从“单点突破”到“全面出海”的新阶段。这不仅为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现金收入,更重要的是证明了其研发成果的国际竞争力。
截至目前,荣昌生物在肿瘤、自免和眼科三大业务板块都实现了核心产品的BD出海,不仅验证了其研发管线的国际竞争力,也在全球市场中强化了“中国创新”的价值内涵。而且能够感受到,荣昌生物今年的出海节奏明显加快,近两个月落地了两笔重磅BD交易,更加主动地拥抱和融入中国创新药国际化的时代潮流。
变化不止于交易频率,从合作方的选择逻辑也能体会到荣昌生物的出海策略日趋成熟。以RC28的对外授权为例,荣昌生物牵手参天制药这家拥有百年历史的亚洲最大眼科药企,这一决策颇具战略眼光。对RC28的商业化而言,能得到深厚眼科专业知识积累和强大的商业化营销网络的双重支持;对参天制药来说,其在中国市场的产品布局多集中在青光眼和干眼症等眼表疾病领域,引进RC28有助于其业务版图向眼底疾病延伸,补齐产品矩阵的短板,未来大概率会在RC28上倾注丰富的资源。这种与专业领域巨头联手的策略,非常契合眼科市场高度垂直的生态特点,有望进一步释放RC28的临床价值和商业化潜力。
价值最大化的决策逻辑也贯穿泰它西普的交易。尽管合作方Vor Biopharma并非行业巨头,但荣昌生物通过此次合作获得23%的股权成为其第一大股东,能够深度参与泰它西普的全球开发进程,这也是中国创新药企在全球产业生态链中角色升级的重要体现。
荣昌生物的实践表明,以深度合作的BD出海为抓手,中国药企正逐步从单纯的“产品输出者”转变为全球创新协作与市场开拓的关键参与者,在国际舞台上拥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
3、深耕核心产品,构建多层次管线
无论是商业化推广,还是新适应症开发,荣昌生物的核心产品泰它西普和维迪西妥单抗被市场寄予厚望,有望成为自身免疫疾病和HER2表达实体瘤领域的重磅药物,这构建起了荣昌生物稳健的基本盘。
对生物制药企业而言,成功推出一款新药仅是起点,后续的深度开发更为关键。
泰它西普距离大单品的目标越来越近。泰它西普计划今年下半年递交IgA肾病、干燥综合征两个适应症的上市申请,这两个适应症领域的患者群体庞大,存在巨大的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尤其在干燥综合征领域,我国的患病率为0.3%~0.7%,全球尚未有生物制剂获批,而泰它西普的研发进度位居前列,针对该适应症的国内III期临床研究已达到主要终点,有望成为全球首个治疗该疾病的靶向治疗生物创新药。这不仅意味着新的商业机会,更重要的是延长了泰它西普的药品生命周期,为其长期价值创造稳固根基。
维迪西妥单抗在胃癌(GC)、尿路上皮癌(UC)、乳腺癌(BC)三个适应症前线疗法的潜力,也正在一步步显现。其中,联合治疗一线尿路上皮癌III期临床试验取得了阳性结果,已申报新药上市申请;联合治疗一线HER2低表达胃癌的III期临床已启动,并开始入组患者;单药治疗二线HER2低表达乳腺癌适应症BLA已于第二季度获得受理。这些进展为维迪西妥单抗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进一步拓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荣昌生物并非依赖一两款成功产品,而是通过抗体和融合蛋白平台、抗体药物偶联物(ADC)平台和双功能抗体平台三大技术平台,构建了富有层次和前瞻性的研发管线。
在肿瘤领域,荣昌生物培育了一众潜力新星,其中RC148已经在PD-(L)1/VEGF赛道上崭露头角。RC148是一款差异化设计的PD-1/VEGF双抗,其抗VEGF端采用了纳米抗体,使得整个抗体有更好的组织穿透性和肿瘤渗透性。该药物研发进度靠前,并在近日获得了CDE授予的突破性疗法资格认定,临床价值得到初步认证。此外,RC148已获得FDA批准在美国开展针对多种实体瘤的II期临床试验,为加速推进该药物的国际化研发和后续III期临床试验奠定了基础。
除此之外,荣昌生物还低调推进RC278和RC288等新一代技术平台产品,显示出其持续创新的技术底蕴。前者是一款尚未披露靶点的新型ADC,其治疗实体瘤的中国I/II期临床试验已启动;后者是一款采用新一代偶联及毒素技术的双抗ADC,目前处于IND准备阶段。
从中,我们不难看出荣昌生物的深谋远虑:通过深度拓展已上市产品适应症覆盖范围,增添商业化核心驱动力;通过聚焦前沿技术进行差异化管线的梯度布局,注入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动力。这种兼顾近期利益和中长期利益的战略协同,让荣昌生物步入“研发-商业化-再研发”的正向循环,在提升公司整体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也让公司的价值更具韧性和想象空间。
4、总结
借助成功的产品上市和适应症拓展,荣昌生物积累了更高效的创新产品开发经验。通过肿瘤、自免及眼科三大板块产品的连续BD出海,荣昌生物“三箭齐发”推动核心产品的全球化布局。伴随营收增长、利润改善及费用优化,荣昌生物正稳步逼近盈利拐点。整体而言,荣昌生物正以“全线突击”之势迈入价值加速兑现的新阶段。
展望未来,荣昌生物仍面临一些关键挑战:如何进一步激发研发管线中的其他潜力品种,以及如何在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中保持技术领先和临床差异化,如何在持续盈利的道路上平衡创新与商业化?若能成功应对这些课题,荣昌生物将从一家优秀的生物制药公司进一步蜕变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伟大生物制药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