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降级的风刮了一年,从房价松动、车市价格战,到咖啡茶饮低价厮杀,大家都在等一场全民“薅羊毛”的狂欢。可没想到,另一边却悄悄变了天:那些习惯了免费的东西,开始一个个收钱。更让人心慌的是,这些小钱分散开看不算多,但攒起来,足够压得人喘不过气。
01
最离谱的,要数校园。
乐山一中学共享空调的新闻刷屏,教室开一小时9.9元,宿舍3.9元。有人家长算过账,一个夏天交的钱,完全能买一台新空调。校方解释说“第三方投资,学校不管”,可真正尴尬的是:教室里总不能分成“交钱区”和“不交钱区”。有的学生实在交不起,难道只能在门口听课?
更魔幻的是,午休也成了收费项目。东莞某学校推出“趴桌午休200元/学期”,还分级收费,从趴桌到床位一路涨价。听上去好像是“看护费”,可趴桌子打个盹,竟然也能算成服务。有人调侃:“书费、学费都交了,现在连眯一会儿也得额外交钱。”
高校也没闲着。四川工商学院图书馆把部分空间改成“付费自习室”,一间一年要六七百。对考研考公的学生来说,这几乎成了刚需。过去抢座难,现在没得抢,只能掏钱。学习本该是公平的,可在收费的推力下,机会被切得更细碎。
02
离开校园,公共场所也在偷偷“改造”。
高铁站候车厅,普通座位越来越少,按摩椅却越摆越多。山东泰安高铁站候车厅,四十个普通座椅,其他全换成了共享按摩椅。有人要么只能站着,要么蹲在地上。别看体验不咋地,背后利润却惊人:运营商和车站按比例分成,一天几千块轻轻松松入账。
影院也学会了这套“生意经”。暑期档黄金座位加价,很多还换成了按摩椅。可这种椅子透气差、按摩生硬,有人形容是“偷袭式按摩”。花更多的钱,却换来更差的体验。观众被动接受,影院却数着分成偷笑。
同样套路出现在充电宝上。七八年前,商场里能白借;到2018年,一小时1块;2020年,涨到3块;今天4块已成常态,景区甚至能涨到10块。共享之名,变成了割韭菜的借口。所谓创新,到最后都是盯着钱包下手。
03
公共服务也不再稳妥。
景区挡景收钱的事,被央媒直接点名。陕西壶口瀑布、云南九龙瀑布群、德钦梅里雪山……路边围墙高耸,不买票根本看不到景色。有人打趣:“看黄河得买门票,看雪山还得用无人机。”这不是保护,而是把风景圈成摇钱树。
公交地铁优惠缩水也成趋势。广州、佛山取消了满15次打折,实际就是涨价。曹县公交曾免费乘坐,如今为省电连空调都不开,车厢里能热到四五十度。这样的反差,扎在打工人心里格外酸。
路边停车更是动辄几十上百,自行车、电动车都算在内。地方财政捉襟见肘,只能在老百姓的日常开销里找补。小到停车费,大到食堂外包权、共享单车经营权,最后都变成一张张账单摊到市民身上。土地红利枯竭后,新的“地皮”就在普通人的生活起居里。
免费的时代,确实走远了。
早年互联网靠广告撑着,杀毒软件、音乐平台、工具软件全是白送。那时大家以为自己占了便宜,其实付出的是时间和数据。今天广告不赚钱了,数据被严管了,公司烧钱不动了,收费成了唯一出路。
问题在于,不少收费来得太突然。用惯的软件,某天推送弹窗:“此功能升级为会员专享。”像一场谈了多年的恋爱,忽然告诉你以后见面要买票。这才是让人反感的地方。
合理的收费是价值交换,不是“养套杀”。愿意付钱,是因为体验真值;不愿意,是因为还有别的选择。真正让人窒息的,不是付费,其实是没有选择。
没有什么是真正免费的,免费只是提前埋下的账单,迟早要有人来买单。
在这个收费潮悄然蔓延的年代,最稀缺的,不是便宜,是让人心甘情愿掏钱的清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