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盯ETF的人吃亏了,有朋友就因为看到ETF昨天流出36亿,把股票给卖了,结果今天里面见颜色——市场创12个月的新高。
一、资金分化的警示信号
昨日A股再创年内新高,脑机接口和半导体板块领涨的喜讯铺天盖地。但我的数据终端显示,股票ETF市场净流出30.77亿元,其中宽基指数失血超50亿元。不少朋友说这是"指数上涨、资金撤退"的背离现象。
与此同时,港股ETF却逆势吸金49.88亿元。结果发现,今天吸金的港股是涨的,ETF流出的A股照样上涨。
其实呢,流动性是第一生产力,但并不简单等于资金进出。实际上,过去看资金流进流出没用,,现在套个ETF的马甲,看ETF流进流出一样没用。关键看机构的态度,敢不敢做。什么叫敢做,就是震荡的时候,照样做。哪怕没机会,机构也是锁仓,而不是放弃。
二、流动性的双面镜像
在量化投资的视角里,股市本质是流动性的游戏,但它的主导权在机构手里。今年4月那波500点行情中,数字货币概念的极端分化就是最好例证。
当时"翠微股份"翻倍的秘密,就藏在这张机构资金轨迹图里:
图中橙色柱体是「机构库存」数据,反应机构是否在积极参与这个股票。而翠微股份的「机构库存」数据早在概念爆发前就已经持续不断,显然是潜伏良久。反观同概念的"东软集团",其资金图谱揭示出完全不同的故事:
这种「机构库存」数据零星、不连续,就说明机构早就放弃了。所以表现出来的结果也完全不同。
PS:
上文图中的橙色柱状,是我用系统观察的「机构交易特征」数据叫做「机构库存」。
如果「机构库存」数据越活跃,那就意味着参与交易的机构资金越多,机构资金参与的时间也越长。
如果机构资金长时间参与一只股票,那么它的态度其实很明确。
如果不看好的话,会持续参与一只股票的交易吗?显然是不会的!
三、蓄势与溃散的临界点
更耐人寻味的是"润和软件"与"中科江南"的对比。前者初期虽有机构介入,「机构库存」数据断断续续,如同梅雨季的阵雨:
而后者在3600点后的爆发,实则是机构蓄谋已久的布局:
红框内,股价没涨,但「机构库存」数据持续增加的"机构蓄势"现象,正是大资金建仓的典型特征。这让我想起陆家嘴那些对冲基金的操盘手法——真正的攻势从来不是直线拉升。
本来交易0和,有卖就有买,到底多少买进来,多少抛出去都是对等的,但背后机构态度不同,这也就是为什么有的流出涨,有的流入涨的原因。本质看清了,做啥都容易。
好了,本篇就到这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谢谢点赞。
声明
以上相关信息是本人在网络收集,希望大家喜欢!
部分数据、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本人不推荐任何个股与操作。所有以本人名义涉及投资利益关系的,都是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