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再次挥舞“次级关税”大棒,妄图以此惩罚中国与俄罗斯的能源合作,这并非美国首次在能源问题上对华施压。 回溯历史,可以发现其背后隐藏着美国长期以来对华遏制战略的深层逻辑,以及中国坚定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保障国家利益的决心。
2024年3月,彼时仍为总统候选人的特朗普就曾扬言要对购买俄罗斯能源的国家加征关税。此后,美国国会部分议员也多次试图推动相关制裁法案,企图切断中俄能源合作的纽带。这些举动,从贸易逆差到能源合作,借口层出不穷,但其遏制中国发展的本质从未改变。正如一位国际关系学者所言,在中国永远扮演着华盛顿政治剧本中最方便的反派角色。
8月8日,彭博社记者在外交部记者会上抛出这一“重磅”问题。外交部新发言人郭嘉昆的回应展现了中国一贯的克制与坚定:“中国同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世界各国开展正常经贸能源合作,我们将继续根据自身国家利益,采取合理的能源保障措施。” 这份回应,简洁有力,却蕴含着中国深思熟虑的战略考量。
要理解中国立场,必须认识到中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性。作为全球最大的原油进口国,中国每日的石油消耗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年产量。从工厂机器到日常出行,稳定可靠的能源供应关乎中国经济发展的命脉。
过去,中东一直是中国主要的原油供应地。然而,该地区地缘政治局势动荡不安,加上马六甲海峡潜在的风险,迫使中国寻求能源进口多元化。而俄罗斯,作为全球顶级能源出口国,不仅与中国陆地相连,运输成本更低,更重要的是能够提供长期稳定的能源供应,成为中国能源安全的战略支点。
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俄罗斯持续保持中国第一大原油供应国的地位。 通过中俄原油管道和海上运输,每天都有数十万吨石油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 这并非权宜之计,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旨在保障中国的能源安全和经济稳定发展。
特朗普提出的“次级关税”,实质上是美国试图通过单边主义行使长臂管辖权的体现。国际法专家指出,这如同两个邻居争吵,一方却干涉另一方与谁交往,甚至惩罚“不听话”的旁观者,荒谬至极。这种做法严重违反WTO规则,因为WTO明确规定成员国不得对正常商业往来采取歧视性措施。然而,美国却一再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突破国际贸易规则的底线。
然而,这种单边主义的把戏效果正在逐渐减弱。全球产业链深度融合的现实决定了强行脱钩只会损害自身利益。同时,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话语权日益增强,不再是被动接受的一方。
如果美方一意孤行,后果不堪设想。全球能源市场将首当其冲,中美作为世界前两大经济体,任何贸易摩擦都将引发连锁反应,最终损害全球消费者的利益。更深远的影响在于国际贸易体系的稳定性,欧洲、日韩等美国盟友都与中国有着紧密的经济联系,他们是否愿意为了配合美国的政治表演而牺牲自身利益,答案不言而喻。
2018年贸易战的经验已经证明:中国不寻求对抗,但有能力也有决心捍卫自身利益。从稀土管制到市场准入,中国拥有越来越强大的反制手段。
面对美国的频频施压,中国之所以能够从容应对,源于三重底气:一是清醒的国家利益认知,在核心利益问题上,中国立场坚定,能源安全不容妥协;二是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完备的工业体系、庞大的内需市场和领先的科技实力构成了坚实的风险应对屏障;三是对历史大势的准确把握,零和思维在当今世界日渐式微,逆全球化行径终将被时代淘汰。
特朗普的威胁暴露了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在相互依存的时代,仍有人试图用冷战思维处理国际关系。而中国的回应则展现了大国的战略定力:既不随对手起舞,又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路。正如一位观察家所言,在这场持久战中,时间站在更有定力的一方。
随着国际格局的深刻演变,类似的摩擦可能还会出现。但有一点可以肯定:中国将继续坚持合作共赢,维护自身利益,那些试图以威胁和讹诈达到目的的人,最终只会发现他们选错了对手,也选错了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