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半年,我国石油开采量达到10848万吨,同比增长1.3%,整体呈现平稳发展态势。从区域分布来看,石油生产仍延续"北强南弱"的格局,但部分南方省份通过海洋油气和非常规资源开发实现突破性增长。
直接给出文章标题的答案——天津领跑全国
作为我国最重要的石油生产基地之一,天津市在2025年上半年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2043.4万吨的产量不仅稳居全国首位,更展现了环渤海地区持续旺盛的石油开采潜能——同比增速也达到了3.3%。
这一成绩的取得,主要得益于大港油田、渤海油田等主力产区的稳产增效。其中,渤海海域的油气开发尤为关键,随着深海开采技术的不断突破,渤海油田群已成为我国海上石油的重要增长极。
作为北方最大的综合性港口城市,天津港完善的原油接卸和储运设施,为石油产业链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同时,区域内聚集了中石油大港油田公司、中海油天津分公司等多家能源巨头,形成了从勘探开发到炼化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
近年来,通过持续加大科技投入,天津在提高采收率、深海钻探等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为产量稳定增长提供了技术保障。换言之,以渤海这个“新生古储式油、自生自储油、次生油气藏”资源集中区为依托。
天津这个直辖市的石油产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天津南港工业区作为国家级石化产业基地,正在打造世界一流的炼化一体化项目。这种"原油—炼化—化工"的全产业链模式。
不仅提升了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未来,随着渤海湾油气勘探的深入推进和非常规资源的开发,天津有望继续保持在全国石油生产中的领先地位。
五大中坚力量:新疆、黑龙江、陕西、山东、广东
2025年上半年,新疆地区的石油产量为1691.1万吨,在全国排第二名。塔里木盆地的新发现推动其实现2.4%的增长,成为我国陆上油气最重要的战略接替区——正在书写中国能源版图的新篇章。
塔里木盆地作为主力产区,其深层油气勘探接连取得突破,顺北油田等新发现持续释放产能。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疆通过技术创新攻克了超深井开采难题,使得8000米以下的油气资源得以开发利用。
同时,准噶尔盆地的页岩油开发也初见成效,为产量增长提供了新的支撑点。作为"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新疆正在从单一的能源输出地向综合性能源基地转型。
黑龙江省以1481.3万吨的产量位居全国第三,但0.1%的增速折射出老油田的发展困境。大庆油田——这个中国工业的传奇符号,在开发六十余年后正面临严峻的资源接续挑战。
相比之下,辽宁省的487.3万吨,产量同比下降0.4%;吉林省的212.4万吨,开采量减少1.9%——均出现小幅下滑,反映出我国东北地区的油气资源的自然递减趋势。
为应对自然递减,当地大力推进三次采油技术应用,通过化学驱、气驱等方式提高采收率。同时,页岩油开发被寄予厚望,松辽盆地古龙页岩油示范区建设初见成效。
陕西省以1230.7万吨的产量排名第四,0.4%的增速“仅能展现稳产态势”。鄂尔多斯盆地作为主力产区,其低渗透油田开发技术日趋成熟。近年来,陕西在致密油开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通过水平井体积压裂等技术突破,使"磨刀石里榨油"成为现实。
同时,延安等革命老区的油气产业振兴计划成效显著,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陕西还积极探索"新能源+传统能源"融合发展模式,在碳减排方面走在前列。
第五名是山东省,上半年的石油开采量为1103.3万吨——虽仅同比微降0.1%,但依然保持千万吨级产能。胜利油田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正经历从陆地到海洋的战略转型。
渤海湾南岸的浅海油田开发成效显著,海上平台数量持续增加。与此同时,山东大力推进炼化产业转型升级,地炼企业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作为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山东在氢能等清洁能源领域的布局,正在重塑其能源产业结构。
终于迎来了南方省份——广东以1082.7万吨的产量成为南方唯一跻身千万吨俱乐部的省份,0.7%的增速展现稳健发展态势。南海东部油田是其主要产区,随着深海勘探技术的突破,荔湾、流花等油气田产能持续释放。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在LNG接收站建设和油气储备方面独具优势,大鹏湾、揭阳等接收站形成规模效应。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广东正积极探索海洋能源综合开发新模式,在可燃冰等未来能源领域布局深远。珠三角地区完善的石化产业链,更使其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消费和转化中心。
在增速方面,两大"黑马"格外引人注目
海南省以61.7%的惊人增速将产量提升至48万吨,莺歌海盆地等海域的新发现功不可没——只是当前的开采量还是显得过于稚嫩了。
与海南省类似,四川省的石油开采量增速虽然也很高(41.9%),但产量依然很低(仅16.8万吨)——页岩油技术的突破为其注入新活力,但仍未达到大规模商业化开采的地步。
海南的爆发式增长主要得益于南海油气资源的深度开发,莺歌海盆地的新发现只是开始,随着"深海一号"等超深水大气田的投产,海南正逐步成为我国海洋油气开发的重要支点。
未来三到五年,随着陵水17-2等气田的全面投产,海南油气产量有望突破百万吨级。更值得期待的是,海南自由贸易港的政策优势,正在吸引全球顶尖的能源企业设立区域总部,形成集勘探、开发、储运、交易于一体的完整产业链。
四川的增长则代表着非常规油气资源的突破。页岩油(气)开发技术的成熟,使得四川盆地有望复制北美页岩革命的成功。目前,长宁—威远国家级页岩油(气)示范区已实现商业化开发,涪陵页岩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也取得重大进展。
随着3500米以深深层页岩油(气)开采技术的突破,我国四川省的油气产量有望在未来五年实现几何级数增长。
两省的发展路径虽有不同,但都体现了技术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海南依托深海装备制造和数字油田技术,四川依靠地质理论和工程技术的突破,共同为中国能源安全开辟新的供给渠道。
在国家"双碳"目标背景下,两省还积极探索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推动传统能源的绿色转型。可以预见,随着南海深水区和四川盆地的持续开发,海南和四川将从现在的"产量新星"成长为我国能源供给体系中的重要一极。
这不仅将改变我国石油产业"北强南弱"的传统格局,更将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供新的战略支撑。
其他省份的石油产量简介
内蒙古10.5%的增速同样亮眼,二连盆地等地区的开发使其产量突破百万吨大关,上海市(35.2万吨,4.7%)等非传统产区的逆势增长,则展示了技术创新的力量。
但是,我国部分地区的石油开采面临严峻挑战——河北(226万吨,减少4.4%)和广西(15.6万吨,减少27.9%)的大幅下滑,既受资源条件限制,也反映出产业转型的阵痛。
总体来看,我国石油产业正在经历深刻的结构调整。在保持环渤海、西北等传统产区稳产的同时,南海深水区、西南页岩油(气)等新领域的突破,以及内蒙古等新兴产区的崛起,正在重塑我国油气供应格局。
未来,如何平衡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实现高质量发展——尽快挖掘海洋潜能,突破岩油(气)的商业化开采技术,将成为行业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