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环球网报道,7月16日,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证实,中方与欧洲议会同步全面取消交往限制,包括针对欧洲议会议员的相关措施。
美国总统特朗普近期放出狠话,8月1日起将对欧盟进口商品加征30%的额外关税。这一数字远超此前欧盟认为“不可接受”的10%基准线,如今连10%都成了欧洲企业不敢奢望的“理想税率”。欧盟委员会贸易委员谢夫乔维奇直言,美方的威胁让27个成员的反制意愿空前高涨,这是欧美关税争端爆发以来,欧洲方面表态最强烈的一次。
欧洲政策中心分析师沃尔夫·福克曼认为,欧盟已经退无可退。再妥协下去,不仅企业利益受损,更会让美国觉得拿捏欧洲毫无代价。但狠话好说,真要行动却没那么容易。原定于7月15日启动的首轮对美反制,被推迟到了8月6日。这已经不是欧盟第一次退让,过去几周里,从反对10%关税到默认其“合理性”,欧洲媒体形容这种退缩“几乎到了悬崖边”。
特朗普(资料图)
背后的症结不难理解。欧洲政策专家约翰·魏克指出,特朗普算准了欧盟在安全上离不开美国。《北大西洋公约》框架下的安全保障,成了悬在欧盟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欧盟要是在贸易上逼得太急,谁也不敢保证美国会不会撂挑子,停止对北约的资助或安全保护。这种担忧让欧盟在反制问题上左右为难,也让特朗普在最近的北约峰会上更加有恃无恐。
欧盟内部的分歧更让局面复杂化。德国、法国这些制造业大国态度坚决,他们的汽车、机械等产业直接暴露在美国关税威胁下,主张必须用强硬反制逼美国回到谈判桌。但欧委会主席冯德莱恩却几度摇摆,先是推迟反制措施引来“向美示弱”的批评,后来在内部压力下才拿出针对美国840亿美元商品的反制清单,表态若谈判破裂就启动报复。这种拉扯让欧盟的反制计划看起来更像“纸老虎”。
就在欧盟被美国逼到墙角时,中欧关系传来转机。中方与欧洲议会同步取消交往限制,覆盖了此前针对欧洲议会议员彼蒂科菲尔的限制措施。林剑在记者会上强调,这不是退让,而是基于中欧建交50周年的现实需求,更是双方都意识到加强合作比摩擦更有价值。
过去几年,中欧立法机构往来磕磕绊绊,一些不必要的限制成了合作阻碍。现在双方主动“解绑”,释放的信号很明确:中欧经贸互补性强,长远合作的价值远超过短期分歧。对欧盟来说,这无疑是雪中送炭。面对美国的关税压力,与中国修复关系能为欧洲企业打开更多市场空间,也能在与美谈判时多一张底牌。
冯德莱恩(资料图)
中方的行动有清晰的战略考量。这几年欧盟在对华事务上常有摇摆,一会儿释放合作信号,一会儿又拿意识形态说事,甚至在电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对中国产品设限。中方此前的反制,本就是对这些不当做法的回应。这次主动取消限制,是希望欧盟能以同样的务实态度对等回应,尤其是冯德莱恩,该收敛那些不利于双边关系的言行。
国际问题专家分析,中方此举不是妥协,而是展现解决问题的诚意。若继续维持限制,受损的是双方的合作根基。现在解除限制,等于给中欧关系松了绑,也给欧盟提了个醒:真正的利益应该从自身根本需求出发,而不是被美国的外交节奏带着走。
欧盟要想在对美博弈中站稳脚跟,光靠内部争吵远远不够。1. 摆脱对美国安全依赖,建立自主防务体系,才能在贸易谈判中挺直腰杆。2. 放下对华意识形态偏见,把经贸合作从“选择题”变回“必答题”,才能对冲美国关税带来的损失。3. 27国尽快统一立场,让反制措施不再停留在纸面上,才能让美国意识到欧洲不好惹。
欧盟(资料图)
中美欧三方关系正处在微妙的转折点。美国用关税施压欧盟,本质是想巩固自身霸权;中国与欧盟“解绑”,则是在支持多边主义,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对欧盟而言,选择战略自主还是继续依附美国,不仅决定着这次关税争端的结果,更影响着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向。
中欧同步取消交往限制,不是故事的结束,而是新的开始。接下来就看欧盟能否抓住机会,用实际行动回应中方的善意。毕竟,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能真正依靠的,只有基于共同利益的务实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