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作为全球制造大国,从高铁、5G到新能源汽车处处领先,展现了强大生产能力。
然而,经济学家金刻羽在2025年夏季达沃斯论坛直言:“中国如果不能成为消费大国,就永远无法真正富裕!”
生产再强,若国人不敢消费,财富难以均衡,经济也难持续发展。
如今,我们正处在转型关键期,中国的富强到底该建立在哪?
在很多人眼里,中国已是全球经济强国:GDP全球第二,制造业产值世界第一,高铁里程居首,5G用户全球最多……
这些数据听起来固然令人振奋,但真正决定一个国家是否“富裕”的关键,却不是“生产了多少”,而是“自己能消费多少”。
2023年,中国的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2.5%,看上去与国际接轨,但从结构上看仍问题重重:整体消费占GDP的比重仍在54%左右,明显低于美国的68%和日本的60%。
这种“消费不足”的现象,是中国多年来以“投资+出口”为主导的经济结构的必然结果。
这种经济模式,类似于一个勤奋的工人,每天辛苦工作,把赚来的钱全部投到工厂扩建,却舍不得给家人改善生活。
结果是,财富越积越多,但幸福感却始终提不上去。这种“失衡”的发展,长期看并不可持续。
尤其在当前国际局势下,这种依赖出口的模式面临重重挑战。
中美贸易摩擦尚未彻底降温,欧美国家纷纷重塑供应链,部分制造业产业链正向东南亚等地转移。
如果中国不能将经济增长的重心从“外向型”转为“内循环”,将极大限制经济发展的安全性与弹性。
消费不足还意味着企业在国内缺乏足够的市场回报,资本更多流向短期利润导向的领域,而不是高质量、长期主义的产品和服务供给。
这不仅影响了中国创新能力的发展,也使得高端服务业和消费品产业始终“被迫薄弱”。
要想真正迈入发达国家行列,必须重新校准增长引擎。消费,才是现代经济真正的内核。
谈到消费结构,就绕不开另一个关键领域——服务业。
2024年底的数据显示,中国服务业仅吸纳了全国劳动力的47%,创造的GDP占比在50%左右,而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两个数字基本都超过70%。
这不仅仅是一个经济统计问题,而是一连串结构性问题的症结所在。
如今的年轻人毕业后面临的选择非常有限:要么考编制、要么进工厂、要么进内卷严重的互联网行业,真正多样化、灵活、有创造力的就业空间相对缺乏。
而这些机会,恰恰需要由服务业提供。
再看发达国家的城市结构:从美发、美甲、心理咨询、宠物护理,到高端旅游、法律顾问、私人健康管理等等,服务业不仅包罗万象,而且不断向高附加值升级。
而中国当前的服务业,大多集中于低端、重复性劳动,缺乏创新力、质量差距大,这直接导致人们宁愿出国消费也不在本土市场消费。
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影响消费选择的“面”,更影响消费品质的“高”。
看看中国人海外购物的清单:日本的马桶盖、德国的奶粉、瑞士的手表、韩国的医美、欧美的教育资源……这些都是国内供给端还未达到消费者期待的真实写照。
而服务业不振,也让中国城市的消费活力难以释放。
很多城市中心区看起来高楼林立,却缺乏有温度、有创意、有体验感的商业空间,千城一面,消费意愿自然提不上来。
发展服务业,不仅能解决就业,也能拉动消费、优化产业结构,甚至还能推动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它是连接生产与消费、供给与需求的关键桥梁。
这也正是金刻羽呼吁的焦点:中国经济要突破天花板,必须补齐服务业这块“短板”。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的增长奇迹,离不开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与执行力。
然而,这种“唯GDP”导向的发展模式,也逐渐显现出副作用。
当前,绝大多数地方政府官员的政绩考核仍然集中在GDP增长、固定资产投资、招商引资等“硬指标”上。
这就造成一种激励偏差:修路建桥能出成绩,引进工厂能见效益,但发展教育、医疗、社区服务、旅游、文化娱乐等领域则缺乏“立竿见影”的数字,往往被忽略。
正因如此,在很多地方,我们看到的是“工业园区拔地而起、民生服务却寥寥无几”的尴尬现实。
一些城市宁可花几十亿引入一个污染企业,也不愿意在公共图书馆、社区文化中心上花钱。
消费环境因此长期滞后,居民的消费意愿也自然无法激发。
金刻羽提出,应当将“消费能力”和“消费质量”纳入地方政府考核体系,甚至与财政分成、干部晋升直接挂钩。
只有把消费数据、居民收入、消费环境指标变成“硬任务”,地方政府才会真正“为消费奋斗”。
事实上,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这么做了。
例如在日本,地方政府大力发展本地文化旅游、社区养老、特色小商业,拉动了大量消费人口回流。
韩国更是通过推动“城市美学”和年轻人创业文化,提升城市吸引力,成功把消费转化为增长引擎。
如果中国各地也能以“居民消费满意度”来评价市长的政绩,那些烂尾楼、冷清的商圈、空荡荡的公园恐怕就会少很多,而医院、学校、餐馆、文创小店、夜市等与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场所也将更多出现在人们的身边。
消费并非单纯的“买买买”,它本质上是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而让这种追求成为一种地方政策目标,才是激活内需、增强经济韧性的根本。
中国经济的未来,不该只是机器轰鸣的车间,也应该是热闹非凡的商业街、创新不断的服务业、以及充满烟火气的万千家庭。
金刻羽的那句“直言”不仅仅是一句经济观察,更是一种深刻的时代提醒:中国不能总是扮演全球的“生产者”,却迟迟无法成为有力的“消费者”。
如果我们想要让经济真正走向高质量、可持续、内生增长的轨道,消费必须成为国家发展的主旋律。
这场由“生产大国”向“消费大国”的转型,是一次系统工程。
它关乎收入分配改革、社会保障重构、服务业崛起,更关乎治理理念的变革。
不能再只盯着出口数据和投资额,更要看百姓的钱袋子鼓不鼓、敢不敢花钱、愿不愿享受生活。
那时候,我们才能说——中国,不仅富有了,也真正富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