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实力时,GDP全球榜单是一个重要的衡量指标;当我们谈论一个国家、地区人民生活水平时,人均GDP无疑又是一个最核心的指标。下为世行公布的2024年数据。
在按汇率法换算的全球185个国家、地区的榜单中,我国人均GDP依然略低于全球平均水平。上述信息南生早已分享出来了,有网友在之前的文章中点评道:若按购买力计算,情况又会如何呢?
南生今天撰写的这篇文章,就来解决这个问题
按汇率换算的人均GDP若直接进行国际比较,往往会因为各国物价水平、货币强弱差异而产生巨大偏差。一个在纽约赚5000美元的白领,和一个在新德里、深圳市赚5000美元的程序员,所能购买的商品和服务数量是截然不同的。
为了更真实地反映不同国家人民的实际生活水准和经济活动效率,经济学家们引入了“购买力平价”这一新的衡量标准,它基于“一价定律”——在理想情况下,排除贸易壁垒和其他干扰因素。
一篮子商品在不同国家用各自货币表示的价格,经过折算后,再来重新得出不同货币之间的比值。简单来说,经过购买力(PPP)调整后的GDP或人均数据,反映的不是你在国际市场上能兑换多少美元。
而是你的收入与产出在本国实际能买到多少东西的能力——该指标能更公平地比较不同国家居民的实际物质生活水平和经济产出效率,为我们洞察全球经济发展格局与国民真实福祉提供了更准确的标尺。
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最新数据,南生整理了新的榜单——涉及190个国家、地区,全球人均GDP按购买力计算为24248美元,我国人均GDP为27105美元(仅限中国大陆,不包括港澳台)。
在这个新的榜单中,我国人均GDP位列全球第78位,排名要比汇率法换算的略低一些。但这依然是一个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里程碑——按实际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GDP首次稳定地超过了全球平均水平!
回顾历史,这一成就真的来之不易啊
二十多年前,中国的人均GDP(PPP)还远低于全球均值——100多名。改革开放释放的巨大活力,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后深度融入全球产业链,使中国经济经历了史无前例的高速增长。
数亿人口摆脱贫困——是全球脱贫攻坚最为成功的国家,工业化、城市化进程迅猛推进。尽管拥有14亿人口的巨大基数极大地“稀释”了总量GDP的辉煌,使得人均水平的追赶显得尤为艰难。
但持续的努力终于在这一刻结出了硕果——人均27105美元,意味着中国居民在国内的实际购买力,从整体上已略高于全球居民的平均水准。美国人均不再是我国的6倍多,而是近3.2倍。
这份成绩单,凝聚着几代人的奋斗,是基础设施大发展,制造业体系不断完善,科技创新能力逐步提升以及扶贫攻坚巨大努力的综合体现。它标志着中国已成为全球所有发展中国家里的发展巅峰。
审视成就:亮点与挑战并存
在为中国取得的进步喝彩的同时,我们也需清醒地认识到现状的复杂性与未来的挑战,人均GDP虽超越了全球平均线,但中国(大陆)与发达经济体的鸿沟依然显著。
美国2024年人均GDP为85810美元(第10位)是我们的3.2倍,德国的72300美元(第20位)是我们的2.7倍,邻国日本的51685美元(第42位)和韩国的52204美元(第40位,2023年)也几乎是我们的2倍。
追赶之路,道阻且长,我们仍需警惕“中等收入陷阱”的风险。此外,过去依赖投资和出口拉动的增长模式面临瓶颈。提升劳动生产率、推动科技创新驱动、激发内需特别是居民消费潜力,是实现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中国人均GDP(PPP)超越全球平均水平,是一个值得自豪的里程碑。它标志着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质性改善,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成果,它增强了我们迈向更高发展阶段的信心。
然而,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而非终点。面对内部区域城乡发展的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的显著差距、以及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迫切要求,我们没有任何自满的理由。未来的征程,需要我们:
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科技自立自强上取得更大突破。
持之以恒促进共同富裕,下大力气缩小区域、城乡、收入差距,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积极主动深化改革开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度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展望未来,当中国的人均GDP(PPP)再翻一番,接近或达到发达经济体门槛时,我们才能真正称得上实现了民族复兴征程上的又一个伟大飞跃。而那一天,需要每一个人的持续奋斗。
这份榜单,既是对过往努力的肯定,更是吹响了新征程的号角。祝贺我们已跨越的标杆,更期待未来更辉煌的攀登!
看完了中国,再分享其他一些国家的数据
将目光投向全球,这份基于PPP的人均GDP榜单,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既充满活力又令人深思的世界经济图景:
塔尖的精英——卢森堡(150772美元)、新加坡(150689美元)以极其微小的差距分列冠亚军,展现了小国凭借高度发达的金融、贸易、科技或资源所能达到的惊人富裕程度。爱尔兰(第3位,131175美元)则是吸引跨国企业总部的成功典范。
传统强国如美国(第10位)、德国(第20位)、日本(第42位)依然富裕,但也各自面临挑战:美国贫富分化加剧、债务高企;德国受能源转型和外部需求波动影响;日本则在“失去的三十年”后增长乏力,面临严重老龄化和创新竞争压力。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已被韩国在人均GDP上超越——无论是看汇率法计算的榜单,还是参考购买力平价标准。
在金砖国家中,俄罗斯(第51位,47405美元)因能源资源禀赋人均水平较高,但严重依赖资源且受地缘政治制裁影响,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巴西(第87位,22333美元)低于中国,面临经济结构转型难题。
南非(第113位,15457美元)受困于高失业率和基础设施瓶颈。印度(第128位,11159美元)虽增速较快,但人均仅为全球平均水平的46%,中国的41%,其庞大人口基数下的贫困问题和发展不均衡问题尤为突出。
越南(第109位,16386美元)作为制造业转移的受益者,人均PPP在过去十年翻倍,增长势头强劲,是东南亚一颗耀眼的新星,但其产业升级和应对房地产等风险的能力面临考验。
伊朗(第104位,18442美元)拥有丰富的石油资源,但长期制裁导致其经济潜力被严重抑制,通胀高企,青年失业严重,人均仅达全球均值的76%。
在榜单的最末端,则是令人心痛的巨大鸿沟。布隆迪(950美元)、中非共和国(1264美元)、索马里(1601美元)、刚果(金)(1710美元)等国家深陷贫困、冲突和治理困境。
全球人均最高的卢森堡是最低的布隆迪的158倍!这残酷地揭示了全球发展的极度不平衡。这份榜单在记录中国奋进足迹的同时,也映照着世界发展的参差百态。本文由南生撰写,欢迎转载、转发、评论、留言、分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