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独家发布,严禁转载。
谁能料到,中国对稀土资源实施的严密管控,竟被两个号称“友好”的国家悄然捅了刀子?
观察者网援引路透社最新调查揭露出一条隐秘的灰色产业链:在美国对华芯片封锁日益紧迫的背景下,中国去年底出台的镓、锗、锑出口禁令,正被跨国走私网络疯狂蚕食和破解。
其中,扮演美国“中转站”角色的正是泰国与墨西哥——一个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伙伴,另一个则是美国在拉美的战略盟友。
根据美媒曝光的数据,仅从去年12月至今年4月这短短五个月内,绕道流入美国的锑氧化物数量高达3834吨,远远超过此前三年这类物资的总进口量。
而同期中国海关数据显示,这两个国家突然跃升为中国锑出口的前三大目的地,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它们甚至连出口前十名都未进入。
更为离奇的是,泰国本地只有一家锑冶炼厂,而墨西哥的锑矿厂直到今年4月才刚刚复工,实际上两国本土几乎没有锑矿产出。
这些迹象无一不显示,美国买家正利用这两个“友华国家”作为跳板,系统性地规避中国的出口禁令。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美国矿产商向路透社坦言他们的“走私”手段:为了绕过层层审查,他们将中国产的镓秘密伪装成“铁锭”、“锌块”甚至“艺术品”,先经由亚洲某国转运。如此一来,每月就能从中国暗中获得约200公斤镓。
这套操作成本不菲,物流企业收费翻倍,且面临被查扣的高风险,但由于利润丰厚,仍有大量投机者趋之若鹜。
随着中国对稀土管控日益严格,国际市场上的镓价格已经飙升至历史新高。某美国企业高管透露,即使加上中转带来的额外成本,利润依然比正常渠道高出20%。
这类暴利引发了“赌徒心态”:为了降低风险,走私商往往选择分批走货,海运时谎报品名以规避严查。
美媒指出,尽管有转运证据,但由于贸易数据难以锁定具体企业,走私者因此获得了一层保护伞。且泰国、墨西哥等国海关对申报品名审查相对宽松,给了走私网络极大可乘之机。
此外,美国法律并未禁止企业采购中国产稀土,只要通过“洗白”程序,这些战略物资就能光明正大地进入F-35战机及AI芯片等关键制造环节。
然而反过来看,作为中国“一带一路”合作伙伴的泰国和墨西哥,如今却因短期利益成为美国供应链上的“白手套”,未来可能付出的代价远超眼前经济收益。
这场稀土暗战绝不仅仅是商业竞争,更是中美科技战的延伸。中国掌握着全球80%的镓和60%的锗产能,这些被称为“工业维生素”的稀土元素,直接卡住了半导体、雷达和导弹制造的咽喉要害。
当前出现的漏洞,很可能是出口许可管理的“最后一公里”出现了松懈。中国现行对受控矿产实行出口许可证制度,但部分企业可能通过“拆分申报”或“谎报用途”等手段绕开监管。
比如将高纯度镓冒充低纯度产品申报,或者谎称出口到“非敏感国家”。而第三国进口商只需提供形式发票,无需明确最终用户,即可将货物再转道流入美国。
不过这场狂欢注定不会持久。面对产业链漏洞,商务部已经出手。7月11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发言人释放了两个重要信号:
其一,中方自5月起已启动打击稀土走私专项行动,违法者将面临越来越严厉的惩罚。依据《出口管制法》,走私两用物项最高可判十年有期徒刑,若情节涉及“危害国家安全”,刑罚将进一步加重。
其二,中方充分考虑各国对锑、镓的合理民用需求,对相关出口许可申请进行严格审查,并支持合规的出口请求。
要从根本上堵住这些漏洞,或许需出三记重拳:
第一招是打造“数字铁幕”。为每批稀土矿物赋予区块链“身份证”,从开采、加工到出口全流程上链,任何异常流转都会触发预警。目前这一系统已在云南稀土试点,能实现港口货柜X光智能比对,连夹藏微量异常物质都难逃法眼。
第二招是推行“连坐惩戒”。借鉴伊朗石油制裁经验,对参与转运的第三方企业实施“次级制裁”,不仅吊销其中国矿产进口资质,还将切断其与中国其他商品的贸易渠道。
第三招则是“釜底抽薪”。联合刚果(金)、缅甸等矿产大国组建“资源输出国联盟”,统一出口定价和流向监管。当全球70%的钴、80%的钨纳入协同管理时,美国再想靠“曲线救国”必然面临高昂代价。
此外,中国可参照国际原子能机构核查机制,要求进口商提交最终用户GPS坐标并接受突击检查。一旦发现货物流向美国,涉事企业将被永久列入黑名单,中转国也将面临稀土进口配额的削减。
当然,这场稀土暗战远未结束。短期内走私与反走私的拉锯战仍将持续。对中国来说,堵住漏洞只是第一步,真正的终极目标是如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技术壁垒与规则话语权。
而那些为了眼前微薄利益背弃信任的国家,终将明白:在大国博弈的棋盘上,骑墙者的生存空间正日益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