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早报报道,7月3日,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接受美媒彭博社采访时抛出争议性论断,他说人民币成为全球主要储备货币“实为谬误”,未来它们也不可能实现国际化。
这一言论恰逢美元指数经历1973年以来最惨淡的上半年表现——受特朗普关税政策与外交摩擦拖累,美元半年内下滑近11%。
贝森特的论断,其核心逻辑建立在“资本自由流动是储备货币前提”的传统认知上,他认为中国金融市场不够开放,但现实中的技术突破已让这一标准过时。2024年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处理金额达175.49万亿元,同比飙升42.6%,参与机构覆盖全球1683家金融机构,形成独立于美西方SWIFT金融结算体系之外的清算网络。
更关键的是,中国央行与40国签署的4.46万亿元本币互换协议,构建了“绕开自由兑换”的直达通道——境外企业可通过本国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中资银行链条完成结算,无需经过外汇市场。
这种制度创新正被广大新兴市场所接纳。东盟推动区域贸易本币结算,沙特原油交易接受人民币支付,俄罗斯外汇储备中人民币占比飙升至30%,均证明资本账户开放不再是国际化的唯一路径。贝森特显然低估了金融基础设施变革对货币功能的重新定义。
贝森特另一论点,14亿中国人都想转移资产到境外,将冲击汇率,同样缺乏数据支撑。2024年中国跨境人民币结算量达64.1万亿元中,资本项占比74.5%,且主要用于企业海外投资。
中资企业的出海浪潮中,近五成企业对外投资时,人民币使用比例超20%,形成“用人民币在海外采购中国制造”的循环模式。而中国国债先后被纳入富时罗素、摩根大通指数,境外央行持有人民币资产规模较五年前增长3倍。人民币对购买力平价汇率存在低估,国际化进程将自然推升本币价值,这与"资本外逃导致贬值"的预判完全相反。
现在比较讽刺的是,动摇美元霸权地位的,其实是美国自身。36万亿美元国债与2023年1.7万亿美元财政赤字,持续损耗全球信任。更致命的是将美元“武器化”:2022年冻结俄罗斯外汇储备后,多国加速减持美元资产,沙特外汇储备中美元占比从70%骤降至55%。
另外,金砖国家新增成员国占全球GDP的36%,其推动的内部本币结算机制也在冲击美元贸易定价权。美国《福布斯》坦承:“美元霸权依赖全球信心,而这一信心正在被透支”。
人民币的崛起并非简单替代美元,而是创造新范式。首先,跨境供应链金融通过“商业保理+出口信用保险”模式,解决海外应收账款风险,中国制造业出海带动人民币在产业链扎根。
同时,数字人民币试点扩展至全球129国,单日交易峰值破万亿元。“稀土专用人民币稳定币”方案正探索资源绑定货币的新模式。另外,粤港澳大湾区试点本外币一体化账户,东盟国家通过CIPS实现实时跨境支付。人民币国际化无疑是"互利互惠的必然选择",既分散他国汇率风险,又为全球提供多元资产配置渠道。
贝森特作为对冲基金老将,他的断言,折射出西方对金融话语权旁落的焦虑。当美国债务危机与保护主义侵蚀美元霸权根基时,人民币正通过CIPS的42.6%增速、跨境贸易中5.8%的结算占比,在东南亚、中东、拉美培育新的货币结算生态。
当法媒曾断言“全球去美元化不可逆转”时,人民币已超越“能否国际化”的争论,正以事实重塑国际金融秩序。